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6课 现代诗两首.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第6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教学要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步骤】 二时 第一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导入新】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新探究】 一、作者介绍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字词练习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中生字词。 隘口(ài) 歌谣(á) 蹲踞(ù) 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hì) 槐树(huái)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意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分析: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历史之久远,即使用洋洋洒洒的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只用这两句就把长城的历史概述出。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的苍凉,“你”“冷眼看”的是人间的恩怨,自古以的争战和杀伐,都在无情的你的面前成为沧海一粟,这里“你”第二人称的使用,更易于作者情感的抒发,“你”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朽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2.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问: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分析: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化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这里作者举了几个长城留在作者心中的意象,这些意象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载体,“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成为了烙印,所以,一提起才“便有烈火焚起”。长城的“云”“树”“风”在作者心中不仅仅是风是云是树,都是长城的一部分,进而我们可以体会其中承载的民族历史的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