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笔记(一)研究及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docVIP

异常心理学笔记(一)研究及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异常心理学笔记(一)研究及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1、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 1、《离骚》:屈原——颛顼后裔,名正则,号灵均。 在屈原时代,及世人太不合拍,当时人们可以把他看作怪人 2、“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矣,长余佩之陆离……” 3、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4、“竹林七贤”:阮籍,大醉于嫂伴……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 “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对于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有时空的差异。 2、统计学标准:(相对客观) 心理测量/标准量 如:人格,智商,有量化标准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发作频率 (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如各方面都有郁闷,应考虑是否是障碍,困惑…… 3、理想模式标准: 官方提倡 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绝大多数的人接受/模仿 自我认同/遵从 4、功能标准: 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 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及黑暗 1、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 “魔鬼附身” 通灵——沟通上天/人世间/地府 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 2、黑暗中世纪及文化复兴: 对待精神障碍、无论是态度还是治疗,文艺复兴时期都离理性的光芒很远。 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 贫民收容所——“疯人院”——不给他们治疗 《巫之锤(降妖锤)》 质疑巫/魔作祟 如放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无论是生理疾患或精神障碍均采用此法。 近现代变革及挑战 皮埃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首先要求对待精神病患者人道主义待遇,打开锁链(首倡) 艰难而漫长: 1、对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 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 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 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物 催眠及精神分析: 1、麦斯麦(1734——1815)如:“动物磁性催眠”(维也纳人)现代催眠的暗示。 2、沙可(1825——1893)严肃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催眠,催眠的现代化,扭转人们对催眠的看法。 3、弗洛伊德(1856——1939)法国南希学派及之认为相反,不一定是歇斯底里症其他症状也能用催眠。 4、克雷佩林(1856——1926):对精神病学的影响延续至今;认为精神障碍是由脑功能缺陷引起;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分类、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有极大促进。 行为主义的崛起: 1、华生(1878——1958):华生及其助手莎莉、雷纳完成了“条件的情绪反应实验”,使小艾伯特发展出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华生希望将精神心理纳入自然科学。1920年,华生发表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产生》 行为主义疗法: 1、琼斯(1896—1987)华生的学生之一,最早采用行为技术消除了儿童对小动物的恐惧,行为疗法的先驱。 2、沃尔普法,在南非开业的精神病学家,自1950年代发展了一套治疗恐惧的行为技术程序,系统脱敏法。 “反精神病学”运动 1、沙茨,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反精神病学”的运动代表人物。 2、代表作《精神疾病的? 》1974年 3、坚决主张精神障碍及不合习俗的行为不一定是疾病或犯罪,其强硬和极端的批评至今很多精神病学家的反感但有助于引起社会重视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地位和待遇。 “非住院”运动(David L.Rosenham) 及沙茨“反精神病学”运动有关 1、“神志健全者显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 〈〈科学〉〉杂志1973 年 1月 19日 八位假病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住精神病院,经过7-52天被准许出院,但仍被作出“缓解期”诊断,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如何更人道重视精神病患者权益。 2、中途站 3、家庭接纳和支持 4、社区防治,社区康复,住院剥夺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新世纪的曙光 1、人道主义的新世纪: “以人为本,高度尊重人” 1)重视审视“以人为本”。 2)“和平及发展”的世界共识。 3)个人空间的扩展。 4)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 2、新药物的研制/开发: 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 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 3、心理健康服务的扩展: 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注。 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 3)社会弱势(如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 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