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间歌剧
(三)道情戏系统 (1)基本概况: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山西、江西、 甘肃、湖北。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当然, 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 (2)主要流派:江西道情、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河南道情。 (3)表演特点: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与伴唱。 (4)代表剧目:《刘公案》、《王金豆借粮》、《金镯玉环记》、《大红袍》、《洗衣记》等。 如蓝关戏、陇戏等 (四)采茶戏系统 (1)基本概况: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 主要流传于江西与两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 主要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 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2)主要流派:粤北采茶戏、湖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 (3)表演特点: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4)代表剧目:《瞧妹子》、《挖笋》、《拣田螺》、《孙成打酒》等。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代表剧目: 《天仙配》、 《女驸马》 、《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玉堂春》等。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 《女驸马》中的冯素珍(韩再芬饰) 《女驸马》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我国采茶戏分布 以采茶戏为例,发源地在江西安远九龙山茶区,共有18 个剧种。 (五)花鼓戏系统 (1)基本概况: 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 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用花鼓作伴奏,演唱时 有人帮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2)主要流派: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 (3)表演特点: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 (4)代表剧目: 《刘海砍樵》(湖南);《卖棉纱》、《绣荷包》(湖北);《凤阳花鼓》(皖南)。 《刘海砍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呃~ 我的妻——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 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啦 那我就比不上罗嗬嗬 你比他还有多咯呃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荷荷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嗬嗬 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罗 走罗~行啦 走罗~行啦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 我国花鼓戏分布 地域阻隔,语言与民俗分异,使得同一类民间小戏分化成许多地方剧种。在语言繁杂的东南各省,这种情况尤其普遍。以湖南为中心的花鼓戏也有18 个剧种。 (六)道具戏系统 道具戏是指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傩戏。 (1)木偶戏:也叫“傀儡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常以对话为主,或兼有歌舞伴随,通过虚拟、幻想、夸张等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风趣而又简练,带有漫画化格调。 代表曲目有《金鳞记》、《大闹天宫》、《嫦娥奔月》、《英雄小八路》、《马兰花》。 (2)皮影戏: 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与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 。代表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刘胡兰》等。 (3)傩戏: 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贵州,近年来北方发现了山西曲沃县任庄《扇鼓神谱》,保存有六个傩戏节目。傩戏的研究涉及到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待深入 探索。 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的概念 主要指由那些不留名姓的生产者直接创作,由他们“闲中扮演”,长期在广大村镇流传的一种乡间小戏,也叫地方小戏。如东北二人转、内蒙二人台,安徽、湖南的花鼓、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