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对肾性水肿认识
中医对肾性水肿认识
【摘要】 水肿是肾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其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中医将肾性水肿归属于“水气病”范畴。从中医理论角度论述了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肾性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其病机在气在水在血,治疗应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 肾性水肿 肺 脾 肾 气血水 水肿 中医病机
水肿按发病原因的不同分为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肾性水肿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晨起时发现眼睑和面部水肿,然后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凸显优势,因此利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将本病归于“水气病”范畴,而且古典医籍对其症状、病因病机、治则都有详细的论述。
1 症状认识
《灵枢·水胀篇》对肾性水肿的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月垂月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石者,顽固坚久也;死不治,指病情危重难治也。说明水肿已到晚期阶段,肾脏受损,肾主气化,气化则水行,肾阳虚衰,水气不行,水液停留而为水肿;此处未言全身浮肿及肾阳虚的其他证候,而是以“腹肿欲坠”来形容水肿的程度,以“脉微”来概括肾阳虚衰的证候。“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早则面甚,晚则脚甚”“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等论述进一步补充了水肿的症状,与现代医学肾性水肿相似。
2 病因病机认识
2.1 肺脾肾论 肾性水肿是由于机体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致,与多个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为之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又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指出了以肾为本,肺为标,脾为制水之脏,三脏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
2.1.1 肺为水之上源功能失调 肺主气,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阖,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而且将体内的水液不断的下输,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道功能,肺不能行水,致水道不通,水液停聚、溢于肌肤而成为水肿。
2.1.2 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的运化水湿、输布精微的功能对人体十分重要。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能及时的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脾不健运,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滞体内,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2.1.3 肾主津液功能失调 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行水,机体气化功能的发挥及正常的水液代谢,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1]。《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月付肿。”
2.2 在气在血在水论 气、血与水,都是流布全身的重要中介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气化相因,互相渗灌,故病理联系亦极为密切。所以,肾性水肿病因病机应从气血水相关互病的角度来扩展认识。
2.2.1 气血水同源理论 对于水,广义讲泛指人体内一切津液,津液和血一样,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血这一基本物质来源于水谷,在其生成过程中,与津液(水)同步产生并且互生。又如《灵枢·邪客》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说明中焦受气取汁的同时,人体的水液同样通过饮入于胃、脾的升清与肺的通调达灌周身。其中存于脉外、散布于间隙的是水液与营气相混,注之于脉的为血液。所以血与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