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内服加外浴治疗风寒型荨麻疹62例
中药内服加外浴治疗风寒型荨麻疹62例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外浴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观察要求的风寒型荨麻疹病例62例,通过辨证论治选用祛风散寒,温阳扶正的中药内服加外浴温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无效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结论通过中药内服加外浴温洗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荨麻疹风寒型中药内服加温洗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62例均来自本院,男23例,女39例;年龄14~46岁之间,平均28.4岁;病程1~14个月;均有遇风着凉后周身起风团的病史。临床表现:出汗着风或受寒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瘙痒;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
2.1.1基本方:防风、独活、川芎、薄荷、蝉蜕、甘草各10g,桂枝、白术、茯苓、白芍、黄芪、丹皮、槐花、丹参各15g,白蒺藜、地肤子各20g。
2.1.2加减:阳虚重者加用仙茅、淫羊藿;夜寐难安者加用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各20g;气虚重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各20g。易汗者加用龙骨,牡蛎各20g;
2.1.3用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2次温服。10剂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3疗程。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忌生冷,辛辣、荤腥食品。
2.2外浴温洗
2.2.1基本方:荆芥30g,防风30g,蝉蜕15g苦参25g,白鲜皮2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土茯苓40g。
2.2.2用法:上药加水3000ml,煮沸后温度降至40℃左右,或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度,外浴温洗。日一次,每次加热放温后外洗。注意保暖。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相关标准。痊愈:以用药后风团数量及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直至不发作者,作为临床痊愈;以用药后风团发作数量及频率逐渐减少但有少量风团或间有发作者为显效;以用药后,发作频率减少不多,中断治疗或服用它药者为效果不明。
3.2治疗结果临床观察62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效果不明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
4小结
4.1概述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鬼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主要表现于皮肤粘膜的疾病,以其复发性、迅发速止的风团伴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慢性两种。
荨麻疹其病因复杂繁复,中医认为其发生或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或因肝肾不足,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品;或因肠寄生虫,致肠胃湿热;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耗伤气血,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根据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临床上将其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束型、毒热燔营型、肠胃湿热型、卫气不固型、脾失健运型、血瘀阻络型、气血亏虚型、冲任不调型、阴虚血热型等10种症候。风寒型荨麻疹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及时得当,很多可以治愈;部分因治疗失时,调理防护不当等因,可变成慢性,迁延反复。在急、慢性荨麻疹中,风寒型都占有一定比例。
很多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都与自身体质有关。风寒型荨麻疹临床多因出汗受风着凉,或平素体虚、久病气血亏虚不能卫外固表,冒风受寒而起。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致表虚卫外不固,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出汗时,人体皮肤腠理开张,突受风感寒,气血骤然淤滞不通,故多用黄芪、白术补气固表,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桂枝,散表寒、温经络;薄荷、防风、独活疏风散寒;苦参、蝉蜕、地肤子疏风除湿止痒,苦参总碱能抑制环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茯苓、白芍、丹皮、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行血、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中医辨证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体表之间、脏腑之间,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中药温热外浴,除了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还通过药液的温热起到行气血、温经络、消淤阻的作用。外浴的中药,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五脏六腑;内服药液通过经络系统流转到皮肤粘膜。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根据经络的流动性、循经感传现象、低电流阻现象及高振动声的特性,认为中医的经络就是西医学中的组织液,并发现组织液在经络偱行路线上流动快、流量大。而荨麻疹的发病部位为皮肤粘膜,病理为多种因素所致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渗出血管,导致的局限性水肿性损伤。且通过药液的温热作用于皮肤,加快了皮肤气血的运行,使荨麻疹中淤积皮下粘膜的水肿,通过加快血液、组织液的循环达到疏通消散的作用,从而加快疹块的消退,缩短病时。据此,通过中药内服加温热外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