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
易错警示 正确认识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和作用 自然经济在我国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的廉价商品不断涌入,导致了中国沿海地区家庭手工业的破产,这就迫使农民必须要出售农产品才能购买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品。所谓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农业的商品化的过程。 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另一方面,它使封闭、落后、排斥交换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为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换言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矛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较常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遭到巨大冲击而不断萎缩。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提倡“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不准另树一帜。”可以看出李鸿章不支持民族工业发展航运业,可以理解为李鸿章利用政权的手段进行垄断经营,故选B。其他选项明显与李鸿章的态度不吻合。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失败。 1、局限性: 只进行器物层面的改革,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说明其以失败告终。 2、积极意义: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①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国防近代化) 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第一批近代企业(经济工业化) ③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教育近代化) 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⑤民用工业的兴办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⑥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2.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新”。这里的“政策创新”是指 A.新思想的萌发???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答案】B 【解析】政策指的是一定时期内的政治措施。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中的“政策创新”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体制创新”是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人教社历史教材曾经有这样的论述: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A.阶级斗争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各类史观,需要对各类史观有一定的了解。分析材料可以理解到,材料是从阶级斗争史观来分析、看待洋务运动和洋务企业的。阶级斗争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把阶级矛盾看做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 4.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演变历程的理解。根据所问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指的应该是经济改革事件:洋务运动。 讨论: 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美风雨的产物,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产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高考真题】(2010·海南单科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解析:B,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可见,即便是洋务派所办的民用工业,与官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3)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筹划海防,十年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