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乳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生物医药应用探究进展.doc

微乳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生物医药应用探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乳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生物医药应用探究进展

微乳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生物医药应用探究进展   作者:刘力恒,王立升,王天文,黄中强,周健,曾楚杰,朱立刚 【摘要】   综述了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结构、微乳液膜传质机理,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生物上的应用,并对微乳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微乳液 机理 应用   Abstrac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icroemulsion as well as its structure,mass transfer mechanism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medical application was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In addition,industrialization prospect of micro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technology was also prospected .   Key words:Micro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Mechanism; Application   1943 年Hoar 和Schulman 用油、水和乳化剂以及醇共同配制得到一透明均一体系并将该体系命名为微乳液以来[1,2],微乳液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微乳液真正作为液膜体系是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其在石油、环境、水处理、制药、医药、食品、牛奶、饮料、造纸、纺织、电子等领域的广泛用途,使其在近些年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微乳液的形成理论、结构、微乳液膜传质机理和近些年来微乳液膜作为一种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其在医药生物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微乳液的形成   微乳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形成的、宏观上是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一般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或水溶液)组成。较为成熟的微乳形成理论有3 种,即界面混合膜理论、溶解理论和热力学理论。Schulman提出了界面混合膜理论,即负界面张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液之所以能自发形成与瞬时负界面张力的产生有关,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共同作用下,使油/ 水界面产生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或水溶液)组成的混合膜,体系自发扩张界面,形成微乳体系。该理论在解释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性上是合理的,但这种负界面张力难以测定,所以它在解释微乳的自动乳化现象时缺乏有力的实证,并且事实上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 和离子表面活性剂也能形成微乳而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所以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溶解理论以Shinoda 和Friberg 等为代表,认为微乳的形成是油相和水相增溶于胶束或反胶束中而使胶束逐渐变大并溶胀到一定粒径范围内的结果,但此理论无法解释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 时即可产生增溶作用这一事实,而此时也并不一定形成微乳。   热力学理论以Ruckenstein 和Overbeek 等为代表,他们从热力学方面对微乳的形成进行了阐述,认为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表面张力的程度和系统的熵变决定了微乳形成的自由能,公式:ΔG f =γΔA -TΔS ,其中ΔGf 表示微乳形成的自由能,γ表示油水表面的表面张力,ΔA 表示微乳化时表面积的变化,ΔS 表示系统的熵变, T 是热力学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乳形成时有大量非常小的液滴生成,ΔA是非常大的。Taha 等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建模、描述符计算及多重线性回归技术提出了统计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O/ W 和W/ O 微乳的模型,使人们对微乳的形成过程和性质有了更深更好的理解。   2 微乳液的结构   微乳液又称膨胀胶束,可以看成是胶束内核增溶非极性或极性物质后所形成的体系。而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当浓度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后在水或有机溶剂中自发缔合形成的自组织系统(或聚集体),在水中形成的聚集体称为正常胶束(normal micelle),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称为反胶束(reversed micelle)。胶束内部的非极性环境使它可以增溶非极性物质水形成膨胀胶束,又称为水包油型微乳液(O/W);同样,反胶束内部的极性环境使它可以增溶极性物质形成膨胀反胶束,或称为油包水型微乳液(W/O)。目前,胶束和微乳液的区分尚无严格界定,两者在拓扑学结构上极为相似,但还是有区别。对于反胶束和W/O型微乳液来说,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W/O型微乳液的水池内有自由水存在,反胶束则没有。胶束的大小一般在5 nm以下,而微乳液的大小则在5 nm以上[3],但不超过40 nm[4]。根据表面活性剂分子极性端基电离性质的不同,微乳液可分为以下4 种类型:非离子型微乳液(如以OP-7[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