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力衰竭某些现代观念进展及启迪
心力衰竭某些现代观念进展及启迪
【关键词】心力衰竭进展
TheProgressivehistoryonModernconceptofHeartfailureLiuyong,ZigongcityNo.threehospital,643020SichuanProv.
【Keywords】HeartfailureProgressivehistory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lippocrates)时代,从公元前第五世纪起,长达2500年,只有到了1950年后才迅速进展,下面是对心衰的认识的8种现代观念进展及临床启迪。
1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的认识历史
对心衰的描述可以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早期教科书中见到,但早期作者只是描述了最常见的局部或全身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希波克拉底描述啰音(Rale)时写道“whentheearisheldtothechest,andonelistensforsometime,itmaybeheardtoseethe(沸腾)insideliketheboilingofvinegar(醋)”,后来虽然又发现了胸腔积液,但难以解释为什么液体会在此积聚,最早只能用希波克拉底的粘液学说理解为:“脑产生的粘液下降到心脏和肺的过程中变冷,致使血液温度下降,并聚集粘液在心肺引起强迫性心悸、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
在公元前第三世纪期间,埃及医学中心Alexandria的两位科学家(HerophilusandErasistratus)进行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试验,尽管他们认识了心脏收缩和半月瓣的功能,但另一个生理学家Alexandrian坚信动脉中含空气且血液是由右心室流向静脉的,因而他们的研究没有对心衰之谜的解开产生多大影响。
希腊医生盖仑,CE第二世纪期间观察到心脏是一个热源,读完Alexandrian的著作后他认识到心室容量在收缩期下降而解释了心脏瓣膜的功能,但仍然没有认识到心脏是一个泵,但他通过对脉搏的扪诊认为脉搏是经动脉壁传导而不是经血管腔内血液流动传导的,他几乎肯定地描述了心房颤动的完全无规律或不整齐现象。
盖仑认为心脏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血液的落潮而产热的观点统治了西方医学思想1500年以上。因此,医生们针对呼吸困难和水肿(积液)等临床表现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把scabwort(土木香)(grindandsqueeze)磨碎并榨汁用布滤过,采集在蛋壳中并与蜂巢一起回火,然后经病人口服一蛋壳的药液,连续11天当月亏时为止,因为此时人的胸腹也亏(退潮)”……这显然是没有生理学依据时的错误疗法。近年来心衰的变力性治疗弊多利少也被逐渐认识。正是经过这种漫长的历史才逐渐形成了心衰这种临床综合征的现代认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损害,而最终形成的泵血功能低下状态。
2心衰是一种循环疾病的观点
16世纪初,随着医学家们用尸体解剖探究病因的兴起,有了某些症状学和大体尸解发现,但直到1628年均无心脏疾病相关结果发现,不久,William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他描述“动物的血液是在不停的循环着,这是一种运动形式,是心脏凭借其搏动而具有的一种活性的功能,总之,心脏搏动运动是血液产生循环的唯一原因。”
正是哈维的这一发现为心衰这种循环疾病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理论奠定了基础。40年后RichardLower发现当患者有心包填塞压迫时会出现射血功能受损,1715年,终于由RaymondVieussens发表了对引起心衰的最常见病因——二尖瓣狭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之生理学基础的著名论述,为心衰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循环生理学基础。
3心衰的心脏结构学改变理论
18世纪初,医学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心衰心脏的结构异常研究。1745年发现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室扩大但心脏主动脉狭窄则不出现左室腔扩大,并认为扩大是心脏衰弱的表现。由NicolasCorvisart和JohnBell提出的一个观点历经一个世纪之久,即心脏的离心性肥大(扩大)的预后比心脏向心性肥厚更差。Corvisart发现心衰死亡的两种方式是——慢性进行性衰竭而死或心衰过程中任何时间均可发生的猝死。19世纪中叶,AustinFlint提出心脏的向心性肥厚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性反应,首先是抵御血液的容量负荷,甚至引起心脏扩大。而向心性肥厚的不良预后影响在后来几十年中得到了更多认识。1892年Williamosler观察到心肌肥厚最初是适应反应,逐渐发展为适应不良而导致心衰。
对心脏扩大是否有心壁增厚或肥厚的鉴别、心脏容量大小的鉴别在19世纪就已能做出,且经尸解证实,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改变了单纯靠床边触、叩和听心音心脏杂音的局面。但心脏结构学改变的全面判断和鉴别到20世纪才有更大进步,1918年以来由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