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震灾害.ppt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 地震灾害

2008年6月14日日本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 地震砂土液化造成路面凹陷 2008年日本岩手地震砂土液化造成路面凹陷 第四节 地震活动的监测与预报 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地震预测:指人们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研究,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做出估计。 2、地震预报:指政府根据科学家的地震预测,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向社会正式发布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一、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在全国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建立了地震监测系统,全国现有地震和十余种前兆专业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点共计970个。基本上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具有相当规模、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网。 1、监测手段 (1)地震仪 (2)地壳形变监测 (3)地磁监测 (4)重力监测 (5)地应力监测 (6)地下水监测 (7)地震监测台网 2、前兆监测 (1)小震活动(前震)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地质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2)地形变化 (3)地磁场异常   由于地应力变化,在大地震发生前也会引起地磁场异常变化。 (4)震声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尚没入睡的居民中,有95%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 (5)地下水异常   其原因是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6)大气异常    地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异常闪光等。 (7) 动物活动反常 动物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    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二、地震预报 预报的主要内容 1、地震参数预报:以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3个参数(简称时、空、强三要素)为主,即狭义的地震预报。 2、地震灾害预测:分长期预测(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中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和临震预报(几天之内)。 3、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就是评估潜在地震灾害的损失,预测未来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⑴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 地震力是由于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它作为地震荷载作用于建筑物,使建筑物发生变形和破坏。 ⑵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①建筑物愈高,自振动周期愈长,长周期的地基振动使较高的多层建筑物破坏,而低层建筑物却无损坏。 ②距震中愈远,地面振动的周期愈长,因而常见到距震中较远处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现象。 ③在厚层松散堆积物地区,由于堆积物对深部基岩传来的地震起选择放大作用,使地面振动周期变长,自振动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常因共振而破坏,而自振动周期较短的低层建筑的破坏反而轻微。 二、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 1、地震灾害的特点 (1)地震灾害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钟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 (2)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临震预报工作还很不成熟。 (3)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地诱发多种次生灾害。 (4)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 1976年唐山地震 2、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 地震灾害按其与地振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间接灾害三种。 地震原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间接灾害 ⑴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是地震波在浅部岩层和表土中传播而造成的。大多数强烈地震(M8.0)发生时,人们有时能够观察到地面的波状运动。 ⑵断裂与地面破裂 在地面发生地震破裂的地方,往往出现建筑物开裂、道路中断、管道断裂等现象,所有位于断层上或跨越断层的地形地貌均被错开,有时地面还会产生规模不同的地裂缝。 地震造成的地表开裂 汶川地震震中区地表破裂构造指示由西向东逆冲运动 玉树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 ⑶余震 余震经常使地震灾害加重。余震是主震后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震级较小的地震。 ⑷火灾 火灾是一种比地面运动造成的灾害还要大的次生地震效应。 2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