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影响探究.docVIP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影响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影响探究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影响探究     摘要:普鲁卡因胺对ADP、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肾上腺素、胶原、CaCl2、A23187、PAF等多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鲁卡因胺使可乐定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抑制A23187引起的胞浆游离Ca2+增加,抑制血栓素B2和丙二醛生成,促进6-酮-前列腺素F1α生成,提高6-酮-前列腺素F1α与血栓素B2的比值。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小鼠肺血栓栓塞。对血小板及其致密颗粒、α颗粒等超微结构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普鲁卡因胺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理为抑制Na+、K+、Ca2+通道。血小板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又是心肌梗塞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基于上述基本思路,多年来我们对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和超微结构等的影响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发现其确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释放反应和对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现归纳如下:   1 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和降低肺血栓作用   体内实验:普鲁卡因胺5 mg/kg给免iv,明显地抑制ADP、花生四烯酸和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给药后2、5、30和60 min对ADP的抑制率分别为42%、32%、30%和17%;给药后5、15、30和60 min对花生四烯酸的抑制率分别为70%、74%、50%和44%,对凝血酶的抑制率依次为32%、27%、24%和28%。6 mg/kg给豚鼠iv,给药后5 min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豚鼠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32%。体外实验:普鲁卡因胺2~2048 μg/ml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兔和豚鼠的血小板聚集,对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18%~97%,对豚鼠的抑制率为11%~92%[1,2]。普鲁卡因胺8.5~8704 μmol/L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20%~100%,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33%~87%,对CaCl2诱导聚集的抑制率为-2%~77%[2]。普鲁卡因胺8.5~152.7 μmol/L显著地抑制可乐定9~8837 nmol/L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使可乐定诱导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可乐定的EC50随着普鲁卡因胺浓度增加而增加,PD2随着普鲁卡因胺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普鲁卡因胺的PA2=5.0±0.6,A2=10.4 μmol/L[2,3]。普鲁卡因胺8.5~544.0 μmol/L也抑制胶原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对胶原的抑制率为14.4%~60.0%,对PAF的抑制率为38.3%~71.7%[4]。55.2 μmol/L和220.8 μmol/L的普鲁卡因胺显著地抑制胶原和肾上腺素混合液诱导的血小板聚集[5]。普鲁卡因胺8.5、34.0、136.0 μmol/L显著地抑制A23187、ADP、花生四烯酸和肾上腺素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对A23187的最大抑制率为20.6%~63.7%,对ADP的抑制率为11.6%~13.7%,对花生四烯酸的抑制率为63.0%~84.6%,对肾上腺素的抑制率为7.1%~29.6%[6,7]。   大鼠体内外实验证明普鲁卡因胺具有显著地抑制血小板粘附作用。体外实验:普鲁卡因胺 8.5、34.0、136.0 μmol/L对血小板粘附的抑制率分别为8%、28%和56%。体内实验:普鲁卡因胺10 mg/kg经下腔静脉给大鼠注射,注射后5 min取血,检测血小板粘附率,结果表明对血小板粘附的抑制率为24%[8]。   给30~35 g小鼠尾静脉注射100 μl胶原(10 μg)和肾上腺素(5 μg)混合液制造肺血栓栓塞模型,普鲁卡因胺5 mg/kg、10 mg/kg和20 mg/kg腹腔注射可使肺栓塞小鼠的幸存率提高30%~80%,同时,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肺血栓组[5,9]。   2 对血小板及其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制备血小板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变化。普鲁卡因胺8.5~136.0 μmol/L显著地抑制血小板伪足、α颗粒、致密颗粒、糖原、开放管道及致密管道系统结 构的改变,抑制聚集和释放反应,并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10,11]。以体视学形态计量法定量观察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及其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在血小板形态参数中与NS组比较,8.5、34.0和136.0 μmol/L普鲁卡因胺的SS值显著升高,升高率为20.6%、34.2%和42.7%;、和值降低,的降低率为41.4%、43.7%和55.7%;的降低率为7.8%、13.3%和18.8%;值的降低率为11.9%、42.7%和62.4%。在OCS参数中,与NS组比较,SS值明显降低,降低率为5.9%、36.5%和42.4%;Sv值明显升高,升高率为2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