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走进意象艺术 请同学们欣赏这两件名作,分组讨论,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 这是两件题材相同都是人物肖像画,但表现的艺术形式各不相同。而《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意象艺术的殿堂,一起来欣赏、学习意象艺术作品。 什么叫意象艺术?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即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一、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圣维克多山 塞尚(法国) 1904—1906年 油画 73厘米 × 91厘米 费城美术馆藏 塞尚一生画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风景画了。1882年以后,塞尚隐居于故乡附近的小镇,专心地画起当地的风景。他深深地为圣维克多山的奇异山形及其周围的壮观景色所吸引。年复一年,他一再重复地描绘这座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 在 他 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 “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 圣 维 克多山》, 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 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 中 升 起;它那坚实的、 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 全画气势庄严、 崇高, 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 这幅画中, 每 一 个 体 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 使 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 然 而, 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富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比拟的。 呐喊 蒙克作(挪威) 1893年 布面油画 90.8厘米X73.7厘米 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呐喊》 是将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将现代人类充满焦虑却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做出了最真实地诠释。从绘画的技艺而言,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仿佛这呐喊就直接冲着观者,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滋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星月夜 油画 1889年6月 凡 ·高 纽约现代艺术馆藏 内战的预感 油画 1936年 达利(西班牙) 鹌鹑图 中国画 朱耷(清) 朱耷是四僧中最为传奇的一位。他出身明朝宗室,19岁正逢国破家亡,23岁在奉新山出家。八大山人是弃僧还俗时用的号,始自康熙甲子年即公元 1684年,其年59岁。这个别号朱耷用的时间最长,直至其80岁去世。之前他还用过传綮、个山、驴、驴屋、人屋等奇怪的字号。通过辨别朱耷的字号,有助于鉴定其作品的年代。 课堂总结 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 B意象艺术形象更集中、典型。 C意象艺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即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 而是“意” 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一种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一种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油画 1953年培根(英国) 教皇肖像 (油画)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油画,1897年)高更(法国) 正因为该画带有象征性而费解。我们从画面中看不出画家对题目所做的回答。这幅画只是高更带着梦幻和热情所画,画完之后,“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句话就成这幅画的标题(引自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第675页。)只能说这幅具有一定宗教意境的绘画,实际上是高更对塔希提岛人生活印象的总结,但作者自己所说的“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的体验过的悲伤之情”,是可以从中感到的。 湖滨山居(中国画,1947年)黄宾虹 黄宾虹特擅山水,初从明人入手,继攻宋代马、夏、二米与元四家,又上溯五代之荆、关、董、巨,下取清代之程邃、髡残,兼融并蓄、旁收博采,尽窥古人之深心。平生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积稿盈万。故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面貌。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其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之气趣;间作花鸟虫鱼,妍雅清逸,别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