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后现代主.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后现代主

第七讲: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的“一地鸡毛”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起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自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社会思潮,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行,广泛反映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Michel Foucault)、利奥塔(J.F.Lyatard)、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等人。它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建立权威理论体系,均反对以普遍认同的名称或理论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但他们的理论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对理性与科学深表怀疑,排斥“整体”和统一性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个性。它的目标在於消除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对囊括一切面面俱到的世界观提出了挑战,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非决定论而不是决定论,是多样性而不是统一性,是差异性而不是综合性,是复杂而不是简单。它特别关注合法化危机和支配世界文化系统。总之,它试图寻求关于社会、语言和人类主体的新观念,更新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新视角。 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主义( modernism)或现代性( modernity )用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社会与文化特征的术语,是指自启蒙主义以来在西方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文化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意识。表现在:理性与科学;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征服;有序、规律、集中与确定;强调基础、本质、权威与一元化。 吉登斯(A.Ggiddens)曾指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之後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形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之中。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奠定了科学和理性的思想传统和基础。笛卡尔和启蒙思想以后,理性、自由成为思想家们思想推演的通行证。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统摄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所有过程,人类精神的理性王国得以建立。虽然康德对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有所怀疑,为理性划界,但他仅仅是小心翼翼的,目的仍是维护理性的尊严。 但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却对理性大加鞭挞,使非理性主义从人类思想的冰山之下浮出水面。 后现代主义思想渊源是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反思。其思想缘起于以下思想: 1、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面对黑格尔建立起来的庞大理性王国,叔本华、尼采都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 但他不同意康德所谓物自体不可认识的结论,而认为仅用直观我们就能获得对物自体的认识,这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叔本华是极端的悲观主义者,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尼采:上帝死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尼采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生日恰好与当时的普鲁士国王相同。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尼采5岁时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 尼采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 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17岁时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 1864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