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014-201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014-2015

老照片中的德国式建筑 19世纪60、70年代 90年代末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爱国救亡的 政治运动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 《公车上书》 强学会 同顽固派的论战 保国会成立 百 日 维 新 90年代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康有为故居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刊分布示意图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顽固势力 维新派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 兴民权会“大乱四起”导致外国干涉而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坚持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锢民智”“坏心术”“滋游手”,“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2、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政局。 军事 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 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革去阻扰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侍郎许应骙礼部的六个堂官职务; 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处章京,可直接面见皇帝报告事宜; 把阻扰变法的李鸿章从总理衙门撵走。 顽固派反对变法 迫使光绪帝免去其师,维新实力派代表人物翁同龢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永不录用。 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员,须向太后谢恩。 强迫光绪帝任命荣禄任直隶总督,统领京津部队。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在袁世凯回天津告密之际,慈禧太后在当日一早宣布重新“训政”,软禁光绪皇帝,屠杀戊戌六君子,通缉捉拿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 守旧派告状说: 一是保国会“保中国, 不保大清”; 二是让旗人自谋生计的诏谕,皇帝不要满人了; 三是围颐和园杀太后。 囚禁光绪皇帝的瀛台 易县清西陵—崇陵(光绪) 1、变法的历史意义 第一、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一场资产阶级形式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人以后的三个选择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三次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农民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克服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也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皇帝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 安顺场现属四川雅安市,现有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和《翼王亭》 四、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 以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的,不是科学理论,无法正确指导斗争,反而带来危害。 农民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未能把西方国家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别开,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2、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的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1858-64) 洋务运动(1861-1895) 辛酉政变 (1861) 清朝抵抗派力量受到沉重打击,以奕訢等为代表洋务派崛起;汉族官僚地位逐渐提高。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19世纪60年代 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 推 动 便利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便利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评价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中国半 殖民地 半封建 性质进 一步加 深 一、洋务运动的兴办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