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教案教学要求1领会作品营造的感情境界2初步了解.DOCVIP

鹊踏枝教案教学要求1领会作品营造的感情境界2初步了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鹊踏枝教案教学要求1领会作品营造的感情境界2初步了解

《鹊踏枝》教案 1.领会作品营造的感情境界。 2.初步了解冯延巳词的特点。 ?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冯延巳;对人生世事的敏感,对生命乐与悲的深层体验。 2.内容提示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这首词并不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境界上,形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 三、作者生平   冯延巳(903-960), 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少时在庐山筑读书堂,他随侍左右,后为元帅府掌书记。李璟做国君后,他很受宠信,几度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 相)。后因用兵失败,屡遭攻击,被罢相,任为太子少傅,不久死去。他很有文才,宋初人史某《钓矶立谈》说他“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辨说纵横”;就连他的政 敌孙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也,诙谐不如君也”,可见其“人品”固然遭人非议,而诗、文、词的成就却颇高。 ? 四、作者作品    冯延巳词中,就有很多艳情之作。这类作品,同《花间》词一样,体现出香艳、纯情、纤美的风格,可以视作是和《花间》词坛的一种“东西呼应”或“前后嗣 响”。不过,冯氏的作品,却又几乎剔除干净了《花间集》中某些作品的淫鄙气味,而显出十分“文雅”的气度来。比如《鹊踏枝》: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比较而言,温词所写的闺怨,还偏重于思妇的外貌形态(如“鬓云欲度香腮雪”之类);而韦词所写,又较多地保留着叙事的痕迹(如“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 日,别君时”之类);及至冯词,则更“褪去”了生活的具体细节和人物的具体容貌,专在写景和人的心境上着力,因此显得格外“空灵”而有“神致”。此词中 “月明如练天如水”,“庭树金风,悄悄重六门”之类的景语,就充分显示出了这种特色,故而表现得相当优美、雅致。又如另一首《鹊踏枝》:   六曲栏干偎碧树。杨树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用笔非常细腻,下字十分雅美。游丝、落花、燕影、莺语,杨柳在春风中摆动枝缕,红杏于微雨中绽开花瓣……凡此种种优美的意象,综合构成了一幅“金 碧山水,一片空濛”(谭献《词辨》卷一)的窈曲意境,其中所蕴藏着的情思就着实令人寻味。(按:此词亦见《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此据北宋陈世修所辑冯延 巳《阳春集》,因陈氏所辑比前者要早十余年。)所以,难怪况周颐要选赞叹冯词“琳瑯满目,美不胜收”了(见《历代词人考略》卷四)。   但是,光是这些一般性的赞美式评语,却还不足以指出冯词的独特面目及其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因为,如果光凭上面的这些优点,冯词并不能突破《花间》词的“类型风格”多远。所以我们就需另外举出王国维的一条精辟之论了: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   “堂庑特大”,确是定评,它就道出了冯词能在《花间》之旁自立门户的奥秘。而对于这四个字的评议,拿我们的理解来说,亦即:它在抒写艳情的同时,“注入”了相当深广的忧患意识。   前面提到过,孙光宪的《生查子》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春病与春愁,何事年年有?”他自己的回答是:“半为枕前人,半为花间酒。”这个回答是“诚实”的,却又是肤浅的。对此,冯延巳也有两首写“新愁”的名作。我们且看他是如何答复这个问题的。其一是《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其中的“新愁”,主要仍只是一种“闲情”。尽管它用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样惆怅凄清而优美异常的意境来表现这种“闲情”的孤独难言, 但就其“本质”而言,却还是“花前病酒”之类艳事所引起的(读到这里我们又可以感到:冯词和同时代的孙词,连用语都那么相近),因此还和《花间》词人停留 在同一“水平”上。   其二是《采桑子》: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悉。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这里的“新愁”,作者既明言是“处处”皆有,那它就绝非“艳情”所能牢笼了。因此我们不禁会问:它又是什么呢?请再细索词境吧:“笙歌放散人归去”,此 句实是全词的一个“关键句”,它系从白居易诗中化出。白氏《宴散》诗云:“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 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它表现了诗人感怀于时序惊心的淡淡的忧伤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