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专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咸宁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专题研究

咸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 咸宁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 咸宁市二〇〇年月 目 录 1 目的与意义 1 1.1 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1.2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 1 1.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2 1.4 改进规划操作性的重要方面 3 2 咸宁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2.1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内涵 4 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 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7 2.3.1 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7 2.3.2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9 2.4 建立量化评价模型 12 2.5 潜力评价等级划分 14 3 咸宁市土地利用状况、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 15 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15 3.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15 3.1.2 建设用地现状 16 3.1.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18 3.1.4 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问题 21 3.2 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空间耦合关系 23 3.3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24 3.3.1 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 24 3.3.2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 26 3.4 土地利用区域性差异分区 29 3.4.1 农用地利用区域差异 29 3.4.2 建设地利用区域差异 30 4 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 32 4.1 评价结果 32 4.2 区域分异 32 5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 34 5.1 评价结果 34 5.2 评价结果 34 6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控制标准 37 6.1 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依据 37 6.2 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的制定 38 7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潜力 40 7.1 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0 7.2 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0 7.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4 7.4 交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7 7.5 各类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 48 7.6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潜力平衡测算 48 8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制度与建议 51 8.1 土地经济政策、土地法规 51 8.2 区域管理体制 51 8.3 区域项目管理 52 8.4 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52 8.5 土地管理体制 53 8.6 土地利用扩展限制机制 53 8.7 土地利用挖潜 54 8.8 与城市土地功能置换相协调 54 8.9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55 8.10 土地市场化管理,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56 8.11 土地利用监控 57 1 目的与意义 1.1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1.2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 1.3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1.4改进规划操作性的重要方面 2 咸宁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内涵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其含义是指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即: (1)节约用地是在满足土地使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取相关的经济、技术和政策等措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主要体现在土地使用的减量化原则,在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占用的同时,又能保证土地使用的基本功能。 (2)集约用地是指在土地资源使用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土地的有效投入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更大功能。 实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主要从宏观和微观途径入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节约用地,特别是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标准,减少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土地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土地面积极小时,土地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限制性因子,不利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发挥,制约产品的产量(效益);随着土地面积(规模)的扩大,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趋于合理,产品产量(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产品效益递增;随着土地面积的继续扩大,土地规模逐渐过度,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趋于另一种不合理,造成土地浪费,产品产量(收益)增加的幅度将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直至收益绝对减少,出现负边际收益,产生规模不经济; 2)微观层次上,改变现有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挖掘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潜力。要使土地适宜性与土地利用现状用途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在保证一定的持有成本基础上(成本越低,最低利用强度也越低,越易诱发土地投机行为),实现土地利用强度的最优值(边际效益=边际成本); 3)宏观上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是区域上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之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同时,还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城乡、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