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青年犯罪
第五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理论观点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要特征 (一)青少年概述 1.世界青少年犯罪状况 青少年犯罪已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美国联邦调查局《罪案统计报告》:1992年,每10万名18岁以下的美国少年儿童之中,就有197.6人因涉嫌杀人、抢劫、重伤他人或以暴力强奸妇女而被捕。 1989年到1994年期间,青少年犯罪的占犯罪案件的20%。暴力犯罪的增长尤为显著。1980年,所有杀人案件中青少年占8%,1994年,上升为16%。暴力犯罪增长率显著增加。 Mofitt,1993: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 Moffitt又以非官方资料(自陈报告法收集资料)考察初次犯罪的年龄分布,结果发现: 官方资料只呈现出了青少年犯罪的冰山一角,其实在青少年阶段,参与犯罪行为的人数可能多到足以称为青少年期的“常态”。 2.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 李薇薇,中国教育报,2005-12-1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3、青少年犯罪界定 1.朱智贤,1989 2.姚建龙,2009 3.刘邦惠,2004 1.朱智贤,1989 指少年和青年期(11、12—24、25岁)的犯罪。 严格说,应是指少年期(11、12—14、15岁)和青年初期(14、15—17、18岁)的犯罪。 因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犯罪具类似的生理、心理特征,可归为一类研究。但中国通常所说的青少年犯罪一般扩大到25岁。 2.姚建龙,2009 《青少年犯罪概念研究30年:一个根基性的分歧》 狭义:法学观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8周岁为未成年人犯罪,已满18周岁属于成年人犯罪。 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4-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但因未成年,应从轻处罚。 3.刘邦惠,2004 按照发展心理学中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14、15)、青年初期(14、15-17、18)、青年中期(17、18-24、25)。其中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又合称“青春期”,未成年期。 思考:为什么青少年时期会呈现犯罪的高峰现象? 第二节、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 以广州市花都区青少年犯罪为例:青少年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低龄化 据统计,该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2009年占28%,2010占33%,2011年占36%。 团伙化 已处理案件占宗案件的33%,总人数的62%。 暴力性,侵财性 低学历 外来流动人口作案呈高发趋势 2009年至今,办理的案件当中,外来流动人员青少年案件数206件371人,占案件数51%,总人数52%。 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流动人口14735万人,在今后一段时期每年还将以一定的数量持续增长。流动青少年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流动青少年的许多合法权益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肆意侵害,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一方面,某些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持续攀升,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新的突出特点。 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是流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团伙违法犯罪的比例较高,占总数的72.9%; 相当多的流动青少年将自己违法犯罪归因为交友不慎和家庭环境不良,占66.5% 街道里巷、娱乐场所是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作案的主要场所 在违法犯罪影响的评价方面,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比本地青少年更担心“被人看不起”或者“不被家人收留”。 从区域特点分析,环城地区青少年犯罪率最高。(--90年代天津市青少年犯罪的城乡分布特征及其分析,张宝义) 对90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90后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和方式上趋于智能化。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犯罪。 以熊猫烧香为例,案件发生于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等功能。 2007年湖北省开始调查,经查,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为湖北省武汉市李俊 (25岁),20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 案另有几个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 (二)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行为特征 1.时间分布(张宝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