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docVIP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第七次“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廣州)   PAGE 10       PAGE 9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陈昭瑛          前 言      孟子的「知人論世」說在歷代注疏中出現不同的註解方向,從漢、宋到明、清,解釋者多側重其中的倫理學內涵,晚近學者則偏愛「知人論世」說的文學批評內涵及美學意識。而不論其側重點有何不同,大多能掌握孟子「知人論世」中的「歷史性」(historicity)與「脈絡性」(contextuality)的意味。  另一方面,從儒學史的角度來看,孟子「知人論世」說乃繼承孔子有關「知言」、「知人」及論「文」與「友」之關係等言論,孟子之後的荀子、司馬遷、劉勰皆重現「歷史性」、「脈絡性」概念的儒者,其說亦多有與孟子相契之處,值得一起討論。  在〈「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一文, 此文發表於第五次「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 此文發表於第五次「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1年2月13日、14日於上海。     一、《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看法:    「知言」、「知人」、「以文會友」     《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引文約有下面幾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第一》)    3.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第一》)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一》)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    6.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    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   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愤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    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第十二》)   10.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第十四》)    1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1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第十八》)  15.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第二十》)   儒家非常重視朋友,視朋友為五倫之一。對第1條引文,朱《注》:「朋,同類也。」包咸《章句》云:「同門曰朋。」「同類」、「同門」皆有志同道合的指涉,孔門論朋友來往所使用的動詞是「交」、「會」,如第2條引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第3條引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第9條引文「以文會友。」,而朋友的「交會」主要依賴「言」、「文」。「言而有信」實指「言」與「行」的一致,因此「言」與「人」分不開,「知言」也就與「知人」分不開。第5條引文「先行其言」、第7條引文「聽其言而觀其行」、第10條引文「恥其言而過其行」及第12條的「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皆強調「言」與「行」的一致是君子之德,並且暗示「其行」比「其言」更接近「其人」,亦即「言」可與「人」有距離,而「行」幾乎就是「人」的顯現、化身,因此「知人」便有「知其為人」、「知其行」的意思。所以在第8條,孔子自述「其為人也」是「憤發忘食,樂以忘憂,……。」可見「知人」是比「知言」更具有終極意義的。第6條之「求為可知也」的重點也就不在於有可被人知之「言」,而在於有可被人知之「行」,亦即「為人」。因此在第13條中,我們看到了「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是比「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更難的境界。    第11條的「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亦在於強調「知人」與「知言」不可分,第14條孔子見楚狂接輿歌而過,「欲與之言」,正是孔子不願「失人」的表現(「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而第15條「不知言,無以知人。」是《論語》全書的最後二句,再度強調「知言」與「知人」不可分,並指出「知言」是「知人」之條件,而此中亦包含一看法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