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2·11一个人的遭遇课件(上课用)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深入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1、《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 指的是谁? 2、这个人都遭遇了哪些事情? 3、主人公历经许多磨难,怎一滴“泪”了得,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个与“泪”相关的语句。 【小说故事梗概】 伟大的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泞。作者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一大一小的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搭讪几句之后,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但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他永远忘不了告别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从身边推开。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 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德国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因为他是司机,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战地工程师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工程师带回苏联。回家探亲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也牺牲了。战后,这位功臣,重操旧业,给集体农庄开车,收养了一个无人照看的战争孤儿。但是,一次他开车撞了农庄的一头牛,结果被开除了公职,他只好带着收养的孤儿到处流浪。 明确:1、(索科洛夫) 2、 3、 “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找出文中描写索科洛夫每遇一件事情时心理活动的词句。 老师在读完整个故事以后产生了几个重要的疑惑,想请大家帮忙一起解决一下。 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遭遇了许多苦难, 战争带来的创伤使他欲哭无泪。 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苏联】德·勃拉果依 “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补充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年11月): 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年8月): 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 动用军事力量2200万人;伤亡约3000万人(一半以上为平民)。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 这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这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整个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又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一个人的遭遇》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年轻人,你们有责任思考未来,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没有战争和威胁的明天……” ——【波兰】克瓦希涅夫斯基 美军对巴格达进行了新一轮轰炸 * * 【苏联】肖洛霍夫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其中肖洛霍夫花了14年时间完成的142万字《静静的顿河》,因为“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代表着一种纯粹的俄罗斯通俗传统”而荣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