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    *  [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氓》 景(意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卜算子·梅》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石灰吟》 形 象 形 象 具体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意义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示例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题示例    [示例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意义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答题示例 模块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落魄潦倒、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直写诗人落魄潦倒,已成老翁;次句写他独立书斋、在晚风中长啸,一个“独”字,一个“啸”字,神情举止中分明透出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可是,明珠见弃于野藤之中,两个“闲”字,写尽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注】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 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此诗应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1)陆羽是一个高洁不俗、寄情山水、潇洒疏放、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 (2)第一,从陆羽居所之景来表现人物品性。偏僻的野外小径,篱边未开的菊花,桑麻丛中的家居,颇显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间接表现了陆羽的高洁不俗。第二,通过邻人口吻叙写陆羽行踪来表现人物。门户无犬吠,日日山中游,归时每日斜,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出陆羽寄情山水、潇洒疏放、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戴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诗人旷达的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