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探究进展.doc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探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探究进展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探究进展    摘要: 综述了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表皮基底膜带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有BPAG1、BPAG2、Ⅶ型胶原、Ⅳ型胶原、板层素5和6、97kD蛋白、450kD蛋白、120kD蛋白、45kD蛋白、200kD蛋白、105kD蛋白、100kD和145kD蛋白等。讨论它们各自在发病中的作用,并就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揭示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皮肤病相关抗原的生物学活性,为阐明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现就此类抗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BPAG1:已知BPAG1(230kD)是半桥粒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其和桥斑蛋白Ⅰ及网蛋白(plectin)具有同源性,属于同一基因家族[1]。Guo等[2]对去除BPAG1基因小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半桥粒存在,但缺乏细胞内锚斑样结构,并且发现细胞内骨架粘附消失。说明BPAG1在维护半桥粒的完整性及细胞内骨架连接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BPAG2(180kD):也是半桥粒的成分之一,跨越基底细胞膜,与胞外成分如板层素、纤粘素等相连接,并横跨透明层[3]。最近通过免疫电镜研究发现它甚至达到致密层[4]。同时发现它在半桥粒中受到基底细胞胞浆内部分多肽的介导,而且似乎还受到整合素α4的调节[5]。最近有学者用抗BPAG2抗体被动转移给小鼠,成功地诱导出表皮下水疱形成的动物模型,并且发现其病理机制有赖于补体的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在基底膜带(BMZ)的聚集[6]。多数学者认为BPAG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发病中处于始动地位。   (三)Ⅶ型胶原: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患者循环性自身抗体(主要是IgG)识别的表位是Ⅶ型胶原的非胶原氨基端区(noncollagenous amino-terminal domain, NC1)[7]。免疫印迹发现EBA靶抗原是分子量为290kD的糖蛋白,它由两个145kD区域组成,一个为胶原性多肽,另一个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非胶原性多肽。由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是锚丝纤维的主要成分,在表皮基底膜和其下真皮组织粘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97kD蛋白:免疫印迹证实大部分线型IgA大疱病(LAD)患者血清循环自身抗体IgA能识别表皮提取物中,分子量为97kD的蛋白质。一般认为它是LAD的靶抗原,但在BMZ中的定位有分歧。多数学者通过免疫电镜研究证实位于半桥粒下方的透明层内[8];但也有学者认为该蛋白位于致密板下方;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9]。因它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易于提取,说明这种靶抗原在BMZ中的粘着力并不强,有关它的生物学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五)450kD蛋白:Fujiwara等[10]报道1例BP患者的血清抗体与BMZ中的450kD抗原结合。并发现此种蛋白抗原可由人角朊细胞和人鳞状上皮癌细胞表达,免疫印迹证实该患者的血清仅与450kD的基底膜提取物结合,此抗原在电泳时比板层素泳动还慢,它的cDNA已被克隆,核苷酸序列研究揭示它有一个编码92个氨基酸的单个开放阅读框架。从其cDNA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其它BMZ中的靶抗原明显无同源性,而属于网蛋白家族[11]。   (六)105 kD蛋白:Stephanie等[12]报道1例典型的BP患者,1M NaCl盐裂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在盐裂后的真皮侧和表皮侧均有广泛的IgG沉积,免疫印迹证实该自身抗原为105 kD的蛋白质。金标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它位于BMZ的透明层,并且位于板层素的上面。据此推测这种抗原可能是介导免疫性大疱病的一种新的抗原物质,或是和BP自身抗原有关的一种共存抗原。有趣的是Lawrence等[13]对这种靶抗原进一步研究揭示其在N端和TAA(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有同源序列,但和其它BMZ成分如板层素亚单位等无同源性,并且推测这种物质可由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所产生。   (七)100kD和145 kD蛋白:近来报道1例4岁女性LAD患儿,全身泛发性水疱,愈后无瘢痕形成[14]。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IgA在BMZ线状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型抗体结合在表皮侧;免疫电镜研究揭示IgA沉积在透明层。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和DJM-1细胞(来源于人皮肤鳞状上皮癌细胞)可表达此种抗原 ,但以成纤维细胞表达量较丰富。利用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免疫沉淀研究发现该患儿的血清IgA至少可沉淀两种特异性的分子物质:100 kD和145 kD蛋白。他们据此推测这两种蛋白质可能是该患儿血清抗体的靶抗原,并且认为100 kD蛋白和目前所知的97 kD蛋白可能是同一物质,而145 kD抗原未见报道,也可能是如Wojnarowska所报道的285 kD靶抗原的亚单位,但此两种可能均缺乏证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