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草备要》文献学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本草备要》文献学价值

试论《本草备要》文献学价值  【摘要】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文献学价值有:1.博采众长,贯穿笺释。汪氏爰采诸家之长,以辑要的方式对本草学详加笺释,使初学者和不业医者也能畅读其书。2.尊古不泥,体裁新颖。继承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在述药之际言及医理,使医药一体,便于理解。3.着眼普及,用实相资。其书编排得当,印刷精良,便于携带,故至今风行不衰,影响深远。 【关键词】 本草备要 汪昂 文献学 价值 《本草备要》约成书于清·康熙初年(1683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加增订。作者汪昂(1615~1699年),字庵,晚年自号浒湾老人,新安休宁人,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汪氏而立之年弃儒从医,《本草备要》为其代表著作之一。其书着眼普及,嘉惠后世,被认为是“清代流传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1]。 本文就该书的文献学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道。 博采众长 贯穿笺释 汪氏爰采百家之长,以辑要的方式对本草学详加笺释,是书执简驭繁,简要而包罗万象,详细而类列纷呈[2]。 1.采掇诸家,广征博引 新安医家大多亦儒亦医,博览群书,汪昂就是这样一位儒医,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和精深的医药学术造诣使他在编撰时能游刃有余地选精汰芜。《本草备要》一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内经》、《难经》、《本经》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自不待言,他还引用了《说文》、《道藏》、《诗经》等小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著作,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全书共引用文献资料113种,引言而未具书名者共78人。居前三位的医家为李时珍(117次),朱震亨(46次),李杲(41次)。在引用医学著作中,《内经》(37次)为最多,其次为《经疏》(25次)[3]。 2.字笺句释,通贯全书 是书不专为医林设,为使初学者和不业医者也能畅读其书,通书对医家、医学术语、生僻字等一一作出详尽注释,实为中药学入门之阶梯。 对引用的医家与著作作出简要的说明,如“汪机,号石山,著《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著《汤液本草》。”“甄权,著《药性论》。”“日华著,《大明本草》。”“陈嘉谟,著《本草蒙荃》”等。对提到的医学术语进行详尽的描述,如“痿痹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者曰;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也。”对常见的病因、病机、治则作出精要的阐述,如“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表在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 尊古不泥 体裁新颖 是书编排合理,选药适当,既完备又精要。《本草备要》多本于《内》、《难》与本草各家的理论,并继承了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方法、药性功效的解释等,却也不乏创见。述药之际每每言及医理,这种医药一体的思想,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1.法宗古人,创新体制 该书首论药性,次选临床常用药物538种,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部,各论中每药之下论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品种形态、加工炮制等,以介绍药物功效为重点。并较多联系实际,药证并解,尤善于将前人的论述结合己见加以阐发。引文引《纲目》、《经疏》内容及金元各家学说,大多注明出处,作者自己的见解,皆注明“昂按”。如茯苓条云:“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尿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膀胱(注: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魂安魄(注:营主血,卫主气,肺藏魄,肝藏魂)。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自止(注:湿除则便自止)。生津止渴(注:湿热去则津生)。”如是编注,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慎思明辨,见解独到 《本草备要》在阐述前人经验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借以纠正时弊,嘉惠后学。这种学术上慎思明辨的态度,足为后世参照。如甘草条下,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以正其失。”又如萎蕤条下,昂按:“若急虚之症,必须参、芪,方能复脉回阳,斯时即用萎蕤斤许,亦不能敌参、芪数分也。时医因李时珍有可代参、芪之语,凡遇虚证,辄加用之,曾何益于病者之分毫哉!”如此提出自己创见,使后学不惑于偏见,可以相互比较,择善而从之。又如香薷条下中,昂按:“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此见解多年来多被以为是叶天士语,实则叶氏《外感热篇》问世比《本草备要》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