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影响.docVIP

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影响

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影响   作者:李翠娟,张登本,孙理军 【摘要】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这些药物治疗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奠定基础的。 【关键词】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内经》 理论体系建构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处于自发的、体验式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称之为“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经》正是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   1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中国人民认识和运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吃了对人体有益,能治疗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则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等。这样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辨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植物,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代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说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种药物,如芣苢(车前)、卷耳(苍耳子)、葛、艾、芩、芍药、蒿、苓、杞、蝱(贝母)、蓷(益母草)等,可谓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周礼》中载有“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可能为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分类,同时,《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 “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总结。《山海经》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到处进行渔猎,寻找草木,从而见到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及一些奇花异草,进一步尝其性味而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亦非医药专著,但里面收载药物达126种,除记载了植物药,还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药用价值,如“河罗之鱼食之己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从使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例证。据《中药简史》作者统计,《山海经》里记载的药物可分4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类属者3种,共126种。对每种药物,《山海经》都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还有滋补药,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枥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还记载有美容药,如《山海经·中山经》云:“荀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丝),服之媚于人(为人所爱)”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药物的种类已比较广泛,有矿物(21种)、草(51种)、木(29种)、果(5种)、谷(15种)、菜(10种)、待考植物(5种)、禽(6种)、兽(23种)、鱼(3种)、虫(16种)、器物(30种),此外还有后世所谓人部药9种,泛称的药物(如五谷、鸟卵等)和待考药24种,共计247种[1]。而且此书还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医方总数达283个,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治疗疽病,主要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等7味药通治,但症状不同,用药分量亦有区别。从其治疗内服药剂型看,当时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类的药物,而一般药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2 《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内经》正是在古人对药物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其认为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有较系统的药性理论。对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