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在文明对话的意义上,佛教在汉代与先秦形成的中华本土文明相遇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节值得注意。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佛教的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如“涅槃”古译为“无为”,释迦牟尼古译为“能仁”,这显然并不符合印度原文的意思。佛教教义在个别观点上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相似之处,如报应说,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固有文明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如何解决这类因教义不同而出现的文明冲突?占有“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一页”(汤用彤)的牟子《理惑论》,为此时的文明对话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理惑论》主旨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以及优越性,但它采用的办法是对话,通过对话来讲道理。牟子在对话中展开佛教优越性的论证,有时不免借鉴或迎合儒、道思想。比如,在回答人们对佛教“人死当复更生”说法的质疑时,牟子一方面用身体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来论证身体可灭,魂神不死;一方面又引用《老子》功成身退的观点来加以佐证。正是这种基于对话的文明融合的努力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摘编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1.下列对“佛教”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是由一些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逐渐传入的,这一过程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B.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一些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并不能准确表达佛教原来的意思。 C.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等。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华文明,影响逐渐扩大,最后由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 B.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至今仍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C.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两者的对话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了。 D.随着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断深入,佛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盛行道教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而两种文明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形成互补。 B.《理惑论》采用对话的办法,通过对话来讲道理,向人们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这样易于为人接受。 C.牟子为了让人们能够接受佛家思想,一方面用通俗的方式宣传佛家思想,同时又不排斥中华文化,所以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D.唐以后,随着禅宗的盛行,作为外来文明的佛教,已经与中华本土文明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果,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年长,始学文。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两川。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声名籍甚,公卿多荐之者。尝著《孟母碑》《返鲁颂》,人多讽诵之。解褐大理评事、通判衡州。石熙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