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贡献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2)思想:提倡“仁”和“礼”的学说。 (3)教育:首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和提出先进教育思想。 (4)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孟子思想 (1)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思想 (1)儒学: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哲学: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易混易错]“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二、老庄之学 1.学派思想: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 (1)哲学思想 ①世界观:“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 ②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2)政治主张 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②幻想“小国寡民”社会。 3.庄子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齐物”。 [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三、法家思想 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1)思想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 (2)代表人物: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 (3)韩非子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2.法家思想的影响 (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归纳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 (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著有《墨子》。 2.主张或贡献 (1)主旨和核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认识论方面,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4)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故”等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5)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演变:汉代以后,墨家学派失传。 [深层点拨] 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利益 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和平和渴望参与国家管理、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愿望与要求。 主题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百家争鸣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1)“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奴隶制走向解体。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 (2)“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 社会的大变革使处于贵族底层的“士”受到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3)“学在民间”的兴起。 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从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材料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1)社会大裂变是指什么? (2)士的崛起与社会大裂变有何关系?与百家争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