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VIP

也说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说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也說“幾”、“??” 小龍 上博七《武王踐祚》中有兩個字,爭議較大,其字形、辭例如下: A、不智(知)黃帝、耑(顓)琂(頊)、堯、(??―舜)之道在(存)乎? ??(意)喪不可得而(睹) (乎)? B、(逾)堂幾(階),南面而立 網上相關論述甚多,主要觀點如下: A中的字,整理者釋爲“”,陳偉先生從之,并將之與後字連讀爲“微茫”;“復旦讀書會”將與同篇簡7的機字對照,釋之爲“幾”,讀爲“豈”。 B中的字,整理者釋爲“”,“復旦讀書會”釋爲“幾”,讀爲階。何有祖先生認爲此字應是“微”字,讀爲“楣”。 季旭昇先生認為“AB二字左旁所從究係何字,確實很難決定”,“但是C形(本文筆者按:指字)確實應該隸定為‘機’字,其右旁明顯地是從‘幾’省,這麼一來就造成‘幾’和‘’同形”。 、爲一字之異,已成共識。在楚簡文字中,形寫作形的情況主要出現在下列字的??旁、豈旁中: ??:逸交2 剴:内8 ??:采2 :三德8逸·交1逸·交2 楚簡中??旁、豈旁之字并不罕見,其上部較少看到寫作形者,絕大部分寫作形: ??:孔16内9老乙4 ??:曹3 老甲15 :老甲15 郭店緇45容21 敳:上博緇21 剴:魯6 郭店緇42 對於這種形有寫作形現象,已有多位學者撰文論及。如關於逸交2字,魏宜輝先生認為當釋爲“??”,爲“豈”、“幾”雙聲,且“豈”、“幾”皆有所省簡;孟蓬生先生亦釋之爲“??”,從“豈”,從幾省聲;張新俊先生則認為逸交2字是把“幾”、“豈”兩個部分糅合在一起所致。 我們贊同張新俊先生的觀點。張新俊先生在同文中還提到幾個類似的形體演變,來佐證吳振武先生在《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一文中提到的文字糅合的構形方式。吳振武先生早在1993年就注意到一種“將兩個經常通假的字糅合成一字”的特殊的構形方式,并在《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一文中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認為“這種‘害’字(龍按:指)實際上是糅合‘’()、‘害’()這兩個經常可以通假的字後形成的”;後又指出《性情論》簡38中的可以看作是把“慧”和“快”這兩個字糅合在一起所致;吳先生曾經預言“相信隨著出土古文字資料的日益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這樣的例子還會被發現”。 “幾”、“豈”二字古音相近,楚簡中常相通假。 ??旁、豈旁之中的形寫作形的現象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字雜糅現象,字也應與逸交2、内8、采2、三德8、逸·交1逸·交2等字一樣,乃文字雜糅後形成的特殊形體。 楚文字中“幾”字亦較爲常見,主要有如下兩種形體: 甲:四·曹40·23五·季14·16 1例 乙:四·曹21·30 “愷悌君子”老甲25老乙4五48 二·民1·8 3例 乙類應爲甲類之省形,其左部所從與??旁混同。 我們認為釋、應釋爲??字,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雖然楚文字中戈、攴偏旁通用現象習見,但楚文字中,兩種形體的幾字皆從戈,無一例從攴者;而??字皆從攴,無一例從戈者,或是時人有意區別;其二,楚簡中??旁、豈旁上部有寫作形者,而幾字上部未見到寫作形者,也就是并未見過形幾字,釋字爲??字更好。 綜上,我們認爲仍應將、字釋爲??字。但由於楚簡中亦不乏??、豈、幾聲字相通之例,釋其爲??字,也并不妨礙將其讀爲豈、階,上文所引辭例的釋讀尚可再考慮。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2日 因尚未看到上博七一書,本文所列辭例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陳偉: 陳偉:《讀武王踐阼小札 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同注(三)。 何有祖:《釋“當楣” 季旭昇:《上博七芻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3月15日。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又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卜憲君、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〇四》第69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第18~23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第92~9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第18~23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第92~9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參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