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资讯系统观点《孟子》学说在教学上之应用.PDF

以资讯系统观点《孟子》学说在教学上之应用.PDF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资讯系统观点《孟子》学说在教学上之应用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 期 第69-117 頁 2001 年11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以資訊系統觀點談《孟子》學說在教學上之 應用 周安邦* 摘 要 孟子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中佔有及重要之地位,尤其在人性論之上更有舉足 輕重之影響性。對於《孟子》一書,以實踐與應用的方式來解讀時,我們必須依 照生理學的方式,而不是依照解剖學的方式來進行思索,也就是說,在我們觀察 和企圖理解《孟子》學說之精義時,可能需要的是對整個生理系統( Systems ) 運作的理解,而非去確定生理器官(Organs )所處的正確位置。因此,本文在對 於《孟子》一書之解讀時,擬排除以釐析並試圖去規定仁義禮等主要術語的定義 去進行重構的方式,而另以系統結構的類比方法來進行思考,嘗試著在《孟子》 的原文中尋求有關現代應用意義上的理解。依據這種解讀方法,本文擬從知識傳 播與服務之焦點的大學講堂出發,以資訊系統之觀點為背景,援用系統結構與生 物演化概念,對孟子學說進行跨領域之思考與審視,嘗試著在《孟子》的原文中, 尋求其與現代資訊系統應用及社會生物學意義上相關的理解,期使閱讀活動能與 著作的文本及現今所處的文化環境聯繫起來, 並重新賦予屬於時代意義的生命 力。孟子學說中的良知系統具有同一性、預設性、方向性及可逆性四種特徵,整 個系統是以四端之心與仁義為內涵所建構起來的,而系統執行之核心則落在孝悌 這一理念之上,「惻隱之心」則是該系統之驅動程式,負有防毒、偵測即驅動程 式執行之功能。由孟子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為概念起始,整個系統可經由擴 充之功能不斷增強其適應之能力,以符合時空與文化之更迭現象,並藉著更新與 學習維持系統的正常運作。 關鍵詞 :孟子、良知、四端之心、系統、程式、碼 *中台醫護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逢甲大學文學碩士。 70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一、前言 科技的進步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為訴求,它在技術面與應用的層次上顯現出 了一個社會進步的發展指標。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的教育環境與形式亦產生了 重大的改變,身為一個教育者,置身於進步的洪流之中,更應不斷的思考科技對 於教育上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在資訊迅速擴張的時代中,對於文本(text )的 閱讀,已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網路世界的發達使得人們的視野可以無限延 伸。然而,在眾多的學習管道中,無疑的,校園還是其中最豐富且完整的學習環 境。現今的學子,基本上已具備了統合閱讀、網路資源與生活的能力,大量的使 用網路上的資源和環境,來取得資訊,這也使得傳統的學習方式經歷了重大的改 變。這樣的現象顯示出,傳統講台上的教學已賦予了另一新的時代意義,老師的 角色亦已由傳統單向線性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了一個知識網站管理者的角色, 任何一科目的講堂儼然成為了該科目的首頁,授課的內容則是此一網站所能提供 的資訊。身為一個網站的管理者,並非僅止於努力的詮釋資訊的豐富內容而已, 在這一網站中除了資訊的傳輸外,更應提供與授課內容或生活相關的資訊聯結管 道,秉持著資源共享的理念,將多樣化的教育環境與溝通方式呈現於授課之內容 中,以符合當代學習的趨勢。基於此一原則,本文擬以孟子學說為主題,嘗試用 資訊系統之觀點,來論述該學說在教學應用上之現代意義。 二、系統之撰寫、編譯及還原 現今大學的價值,絕對不僅僅止於單一課程的知識上之傳授。大學是產生知 識、傳播知識的場所,所謂「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大學將是知識經濟時 代中最大、最重要的知識產生與供應者,在教學過程中所能提供最重要的服務將 落在「知識服務」這一主題之上。因此,在大學中講授的任何一門課程,無論使 用何種教材進行教學,學生所領受的知識,其實皆並非該項知識的原始面貌,而 應是教授者將原始知識經由研究、詮釋的過程,藉由教學活動去進行轉譯與傳播 的結果。如果以資訊系統的觀點來看待教學活動,則整個教學活動之過程便可以 系統程式之運作方式來加以剖析。 不管在大學講堂上授課的教授是否是該門知識的原創者或傳承者,任何一 門學問其原始知識之形成,都是經由學者埋首研究後所得之成果,整個研究的歷 程就如同撰寫或創造原始程式一般。理論的創始者,在研究某項學理的過程中, 必定有自己思考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