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卫氏并殖吸虫方法.docVIP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卫氏并殖吸虫方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卫氏并殖吸虫方法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卫氏并殖吸虫方法  【摘要】 目的 制备卫氏并殖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Ⅰ)基因和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ITS2)地高辛标记探针,探讨其对并殖吸虫的种别鉴定和诊断的作用。 方法 利用引物分别体外扩增获得卫氏并殖吸虫目的基因后凝胶电泳鉴定并且胶回收纯化上述两个基因片段。将酶切后的COⅠ基因和ITS2基因回收,地高辛标记成探针,尼龙膜上行斑点杂交观察。 结果 COⅠ探针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ITS2探针缺乏特异性。 结论 尼龙膜斑点杂交结果显示卫氏并殖吸虫的COⅠ基因片段可以作为种群鉴定的后备探针。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 地高辛; DNA探针; DNA,核糖体; 序列分析,DNA; 克隆,分子; 核酸杂交; 基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digoxigenin-Paragonimus westermani COⅠ and ITS2 genes labeled probe and evaluate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e genes were labeled with digoxigenin and used as probes. DNA from the various parasites and rabbit control were applied to nylon transfer membranes, hybridized with labeled probes, and visualized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Result The COⅠ probe hybridized well with DNA from Paragonimus westermani, but not with DNA from other species. In contrast, ITS2 could hybridize with DNA from both Paragonimu westermani and other species. Conclusion The COⅠ gene of the Paragonimus westermani labeled with digoxgenin probes can be used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Paragonimus westermani; digoxin; DNA probes; DNA,ribosomal; sequence/malysis,DNA; cloning,molecular; m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genes 并殖吸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30余国家及我国23个省市和自治区不同程度流行[1]。目前世界上报道的虫种将近50种,其中在我国报道和发现的并殖吸虫28种。对于并殖吸虫分类标准的认识不一,加之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体内收集的虫体存在变异,标本处理和观察方法不同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性等原因,造成虫种的鉴定和分类的复杂性。由于并殖吸虫致病类型多样,以及免疫学诊断与其他寄生虫之间存在较多交叉反应现象,目前尚无很好的诊断方法,误诊率达29.3%~57.6%[2]。本研究利用引物分别体外扩增获得卫氏并殖吸虫CO I基因和ITS2基因,用地高辛标记成DNA探针,利用探针和尼龙膜上已知的基因组反应来观测所获得的探针是否可以成为一种临床诊断和分类的后备探针,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诊断和分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 从福建省闽清、建瓯、漳平等地采集溪蟹,分别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捣碎,加水混匀通过40目筛过滤,过滤液置1 500 mL量杯中静置沉淀,去除上清液,镜检沉渣分离囊蚴、初步定种。将囊蚴放入生理盐水4 ℃冰箱短期保存。每只感染狗口服卫氏并殖吸虫囊蚴100个、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105个,每只感染大白鼠口服斯氏狸并殖吸虫囊蚴5个。3个月后检查粪便,阳性动物放血处死,相应部位检获成虫,生理盐水清洗,75%乙醇保存。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PCR反应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胶回收试剂盒、质粒抽提试剂盒(上海中科开瑞公司);尼龙膜(英国Amersham公司);地高辛标记试剂盒(上海Roche公司)。PCR扩增仪(PCR System 2400,美国PE公司);半自动凝胶图像分析仪(GDS-8000,美国Ultro-Violet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Ultrospec 2100pro,英国Biochrom有限公司);低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