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林晓平 宗教信仰,曾经程度不同地成为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直至科学昌明的今天,它仍然对许多民族的心理、文化乃至政治、外交以深刻的影响。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其母体一脉相承,但特殊的境遇,又使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拟对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包括其概况、特点、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期待学界同仁的指正,并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客家人宗教信仰问题的足够重视。 一 魏晋以来迄近代,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宗教有多种,其中,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当推佛、道二教。它们传入赣南垂两千年,流传广泛,信徒众多,对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道德风尚、精神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赣南客家人信奉的主要宗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张陵倡导五斗米教于四川鹤鸣山,为道教创立的标志。此后一、两千年,道教逐渐传播、蔓延于大江南北,成为势跨全国、影响广泛的大宗教,与儒、佛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赣南很早就留下了道教活动的痕迹,西晋时期,五斗米教曾在赣南活动;稍后,东晋炼丹家和道学理论家葛洪来到赣南,在平固(即今兴国县)结庐修道。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葛洪、它稚川,丹阳句容人,究览典籍,好神仙导引之法,尝过平固,见山水灵秀,结庐其地,凿池洗药,留诗曰:‘阴洞泠泠,风珮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他还到大余仙人岭“遗丹液,产仙茅”,进行炼丹活动。作为道教一代大家的葛洪,在晋代就来到赣南从事道教活动。对该地区道教的传播,无疑起了促进作用。到了唐代,由于最高统治者推崇道教,道教势力发展迅速。在赣南活动的道士见于史载的,自唐代以后明显增多,赣南本土,也开始出现一些名道士乃至“大真人”。他们之中,有的甚至名扬于京师,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例如,北宋王守中(上犹人),在玉仙观修炼,因“道行超卓”,受到了宋仁宗的亲自召见,并为之手书“万年观”新观额。刘渊然(赣县人)师承净明派第五代嗣师赵宜真于于都紫阳观,学而有成,于明初为明太祖召至京师,见于便殿,赐号“高道”,明仁宗时,更封为“长春真人”,领道教事,赐二品银章,恩宠至极。后被净明派尊为第六代嗣师,执当时全国道教之牛耳。此外,如刘继先、徐继先、王齐祥、彭雷岩、邵以正、喻道纯等等,都堪称为一代高道。名道士的迭出屡现,促进了道教在赣南的传播。为适应道士修行、道教活动及信徒崇拜的需要,一座座道观建立了起来。早在晋代,赣南就建起了道观。现知赣南最早建立的道观,是兴国的治平观(建于晋太康元年)。到了唐代,道观数量剧增,有唐一代,赣南建立的道观,仅有文献可考的就有20多座。至明清,道观的建立更呈兴盛之势。据清道光四年的统计,当时仅宁都一地,就有道观63座。其中大多为明、清时所建,道教的观宫院庙遍布于赣南各地。至解放初期,赣南保存下来的道观仍有数十座。 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区的发展,与道士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有密切关系,道士的活动,举其大者有下列各项。一是修炼,即通过修心养性,内丹气功以求归本还原,得道成仙。这项活动,尤为全真派道士所重视。所谓“得道成仙”,始终为水中捞月,而通过道家气功锻炼以获得高寿,却有较大的可能性。例如,刘渊然,浦衣道者等道士,都是通过修炼而活了八,九十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的确使人感到迷惑并羡慕,加上道士有意编造散布一些有关“得道成仙”的故事,就更增添了道教的神秘感与吸引力。二是祈雨。据说,有的道士能在久旱之时显示其“呼风唤雨”的本领。例如,刘渊然不仅修炼有方。而且“颇能呼召风雷”,[]“以善祈雨闻名”[]。玉虚观道士彭雷岩“以祈禳法显于元季,顷刻能致风雨”。会昌道士谢天伦,“邑中旱涝、伦为祈求,辄响应”。[]道士祈雨而常灵验,其中自有花招或奥秘,这成为道教扩大其声势,争取信徒的重要方式。三是禳灾祈福,道士通过做玉皇会、老君会、中元会、九皇会、太平熙令等形式,为信教群众消灾赦罪,祈求福祉;平时,也不定期地为有这方面要求的人诵经念咒,祛邪避祸。四是超度亡灵,在死者家中设道场、做法事、声称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解脱、升入天堂,并保家中老少平安。道士的上述活动,使道教的影响渗透到民间,渗透到赣南客家人中的各个阶层。据调查、道教在赣南客家人中,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建房乃至杀猪都请来道士诵经避邪;有的人生病或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请道士来念咒画符;至于家中死了人,请道士做法事的,就更为常见。 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创自古代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两晋南北朝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在我国势力最大的宗教。 大约在魏晋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赣南,到了唐代、佛教开始在赣南形成气候。唐中叶著名高僧道一禅师,即“马祖”,来到赣南大弘佛法,一时弟子云集,投其门下,计有139人,声势颇大,为禅宗的发展与佛教之传播于赣南,做出了双重贡献。唐时,赣南各县基本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