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达克宁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 录 女性阴道的天然防御机制 VVC简介 2004年中华妇产科分会制定的VVC诊疗指南 及2006年美国CDC之VVC的诊疗指南 第一部分 女性阴道的天然防御机制     外阴阴道的生理变化 阴道口的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 外阴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可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犯 阴道上皮细胞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增生,和表皮细胞角化 阴道上皮分泌糖原营养乳酸杆菌使阴道酸碱度保持小于pH4.5,使适应碱性的病原如厌氧菌的繁殖受到抑制 阴道黏膜 色淡红,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所覆盖 无腺体 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卵巢分泌的激素 ⑴雌激素 ⑵孕激素 ⑶雄激素 女性的生长与发育 女性一生从出生至发育成熟以至逐渐衰老,可划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它是一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而出现差异。 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幼女:外阴发育差,缺乏雌激素,阴道上皮抵抗力低易受感染 老年: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上升,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 1、物质交换 2、生物拮抗 维持菌群定植与稳定 防止外来入侵 乳酸杆菌占主导作用 约50-80% 3、免疫刺激 产生相应抗体,非特异性 免疫   阴道的免疫防御机制 体液免疫:球蛋白IgE, IgA,作用弱 细胞介导的免疫   由T细胞介导   Th1(CD4)分泌IL-1、IL-2、IL-12、? 干扰素及TNF等促炎症因子   Th2(CD8)分泌IL-4、IL-10、 ?转移生长因子等抑制细胞免疫 VVC患者常Th2?Th1 皮肤粘膜对念珠菌入侵有抗原特异反应 (antigen-specific allergic reaction)  自测题 1、阴道粘膜为_____上皮所覆盖 2、卵巢分泌的三种激素为___、___、___ 3、正常阴道的PH为______ 答案 1、覆层鳞状上皮 2、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3、4.5 第二部分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发生在女性外生殖器,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它常因性接触而传染,故也认为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以往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 病原体为真菌中的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占80-90% ,10-20%为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 VVC的流行病学 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阴道念珠菌感染。 感染者中 发病一次:16% 再次发病:84% 在这84%发病人中,35%发病6次以上 发病率 非妊娠妇女10% 妊娠妇女30% 近年来VVC感染菌种的变化 近来念珠菌感染菌种有所改变,非白色念珠菌种不断增加 Spinllo(1997)报导:非白色念珠菌VVC自1988年的9.9%上升至1995年17.2%。 Abu-Elteen(2001):与以前比较(1994-1996),光滑念珠菌发生率增加,已成为主要致病菌之一。光滑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比较,它天生的对很多抗真菌药不敏感,造成了临床处理的困难。 真菌简述 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有细胞壁,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但它无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寄生(侵入动、植物活体内),腐生(腐败生物的尸体)及共生(与活体动物共存并对宿主有利)的方式获取碳源及营养。 真菌简述 真菌可表现为单细胞形态,以出芽方式繁殖,不形成菌丝(如新型隐球菌)或芽生孢子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如念珠菌) 真菌亦可表现与有菌丝及孢子的多细胞形态。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出芽延长成菌丝。菌丝(hypha)与孢子(spore)组成,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as),又称霉菌(mold) 区分酵母(酵母样)菌或霉菌 酵母菌的假菌丝(pseudohyphae) 链状排列的芽孢。酵母出芽,芽不脱落,继续出芽形成分枝状形似树枝 假菌丝与真菌丝不同之处在于假菌丝有许多缩窄,为芽颈所在处,为酵母样真菌的特点 真菌感染引起疾病的形式 1.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为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 皮下和全身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为内源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