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docVIP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衡东县第一中学数学课题组 周利军执笔 一、设计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服务者,以背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所处章节《数列》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渗透函数、方程、化归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等差数列“等差”特点及探索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七、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 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也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这样即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本节课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格局代之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特色和建立在信息网络平台上的现代教学格局。 八、教学程序 背景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表格的数据.(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表(一)(单位:万) 99 00 01 02 03 04 人口总量 66.95 66.80 66.65 66.50 66.35 66.20 耕地面积 48.50 48.80 49.10 49.40 49.70 50.00 表(二)(单位:元/平方米) 2月 4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房价 460 490 520 550 580 610 工资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为了便于研究,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已经经过近似处理) 思考问题(一):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 (数据来源于现实社会,让学生围绕思考问题一分小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教师:从两方面考虑:(1)从宏观上(移居大城市,计划生育,围海造田);(2)从微观上(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我们抛开具体的背景,从微观上分析,从表格中抽象出一般数列)。 表(三) 66.95 66.80 66.65 66.50 66.35 66.20 48.50 48.80 49.10 49.40 49.70 50.00 460 490 520 550 580 61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每一行数据. 教师:同学们能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共同特征吗? 学生1: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常数。 教师:反例:2,5,9,10,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要加上同一常数。 学生2: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 教师:反例:2,5,7,9,11,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必须从第二项起。 学生3: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 (教师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通过上述反例的说明,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四组数列的共同特征:(1)从第二项起;(2)同一常数。) 教师

文档评论(0)

ipad0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