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5一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一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教方法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解析 依据题干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宋明理学,故选C项。 C 2.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  ) A.韩非子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根据材料中“格物致知”这一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C * 第3课 宋明理学 * 第3课 宋明理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 预习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深化·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迁移·训练·纠偏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预习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一、三教合一 道教 佛教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__ ”。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 合一 韩愈 知识点拨 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佛道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 ”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伦理道德 格物致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之善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 误区警示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 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反省内心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 ”“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 ”“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 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心外无物 致良知 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