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皮肤性病学课件:病毒、真菌性皮肤病
2. 现行治疗的金标准: 仍为口服灰黄霉素,普通微粒化灰黄霉素按15~25mg/kg·d,分3次饭时口服,因为脂餐可以加强吸收。国内学者建议疗程为2~3周,而国外同行认为至少需6~8周。本药对大多数患者疗效满意且安全,儿童也能很好耐受。 3.对种种原因不能使用灰黄霉素者,可考虑服用新的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定义: 手癣(tinea mannus)和足癣(tinea pedis)是指发生在手足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第二节 手癣、足癣 一、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掌跖部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其对皮肤癣菌更易感,现在趋于被认同的是癣病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的角化增生型手足癣及甲癣,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二、临床表现 手癣是发生于掌面的浅部真菌病,祖国医学称“鹅掌风” 。可以是原发,但是多数是从足癣自身传染而来。病原菌与足癣相同,临床表现也和足癣差不多。由于手是露出部位,通风性比足要好得多,故临床无指间糜烂型呈现,而仅见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临床偶见糜烂出现,但往往是念珠菌感染所致,而并非皮肤癣菌引起的。 足癣系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最常见浅部真菌病菌,我国民间称之“脚气”或“湿气”。本病主要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等。 足癣在临床上可明确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生型,如此分类与所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 1、浸渍糜烂型: 也称间擦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慢性进程,临床特征主要为多汗、瘙痒、异臭味,4、5趾间的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带状疱疹根据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有明显的神经痛,一般诊断不难。应与单纯疱疹、脓疱疮鉴别。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疱液或脑脊液分离到病毒等有助于确诊。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局部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或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软膏外搽。若疱疹已破溃,需酌情以3%硼酸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或外搽0.5%新霉素软膏等。 四、治疗 2.抗病毒药物 无环鸟苷5mg/kg静脉滴注,每8h-次,疗程5日~7日。此外尚有阿糖腺苷15mg/(kg·d),1次/日,缓慢静滴12h以上。也可口服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或法昔洛韦每次0.25g,3次/日或万乃洛韦每次0.3g ,2次/日,疗程均为7日~10日。 3.止痛药物 可选用去痛片、颅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等。也可选用阿司匹林或卡马西平。 4.对泛发严重病例除上述措施外,还应注意支持疗法,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干扰素、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对本病都有疗效,但多与抗疱疹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单纯应用疗效差。 5.局部理疗 如氦氖激光、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照射等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 寻常疣:常见病毒性疣,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手背,手指,足背,甲缘 类型:指状疣 丝状疣 甲周或甲下疣 治疗:抗病毒 内服外用 局部+全身 扁平疣 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皮肤性病 多见于儿童与青年,好发于躯干,四肢,外生殖器等部位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局部治疗为主 抗病毒 定义: 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第五章 真菌性皮肤病 概 述 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 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 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一节 头癣 定义: 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一、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病原菌:黄癣→许兰氏黄癣菌;白癣→犬小孢子菌或铁锈色小孢子菌;黑点癣→紫色癣菌或断发癣菌;脓癣→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 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犬小孢子菌 许兰毛癣菌 断发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紫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