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高三一轮复习-探究世界本质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 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 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 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 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 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 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请问: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15分) 解析 感悟古诗所含的哲理,理解其意思是关键。第一首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极易理解,明显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且是有规律的。第二首诗大意是,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不动呢?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 答案 (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核心 提示 3个基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3个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主观能动性与规律) 4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运动 3.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考点分级 考点展示 考情分析 高频 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4.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 本部分考点在高考中多有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1.结合相关名言或事例,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 2. 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事例及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 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方 法 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原理)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