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法笔记表格版.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司法考试刑法笔记表格版

本讲义根据2017年大帝的讲义和音频重新整理,时间仓促,有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正,最后祝大家考试必过! 体会 题目中提到,直接故意,要联想到间接故意,提到不作为,要联想到作为,提到过失,要联系到故意。 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性质 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范罪与型的关系。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法益涉及个人、国家、社会法益。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不同,其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对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性。 刑法的任务 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刑法的机能 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权利保障机能。 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限制国家权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和人权。 思想基础:法制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思想渊源: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法不溯及既往。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 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刑法的解释 解释主体不同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有效解释,有权解释。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论理解释 为什么要进行解释 发现法律条文内在的含义。 解释的理由 文理解释 按照刑法条文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对刑法的解释,同时参考语法、标点符号等。如果能得出唯一结论,不得进行论理解释。 例:性关系,解释为性交行为 论理解释 体系解释 根据法条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 例:“等”、“以及其他严重后果”:需要针对已明确列举出来的内容,进行同类解释,但不能超出。 历史解释 依据制定刑法的历史背景及刑罚发展的源流 比较解释 借鉴外国立法与判例阐明刑法规范的含义 目的解释 根据刑法规范的制定目的(客观、目的解释) 当然解释 1、当然解释,即自然解释,是论理解释的一种。属“不言自明、理所当然”,是指刑法规范虽然没有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使用范围之内。…) 为使国家、他人、本人(人身、财产)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采取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第三人、他人损害的,不负刑责。超过限度负刑,应减或免除。 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不构成紧急避险情形:甲杀乙(A法益),打开煤气灶,关门后,后悔,无法进入时,不得已将乙门砸坏(B法益),构成故意杀人罪,破坏财物罪 其他违法阻却事由 (不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情形) 法令行为:发行彩票、执行逮捕、公民扭送现行犯。 正当业务行为:职业体育活动、治疗行为、新闻报道等 被害人承诺(放弃):(轻伤、人身自由、允许他人损毁自己的财物或名誉): 被害人只能承诺自已的法益。如满14岁以上妇女可以承诺性权利,未满18岁不能承诺捐献人体器官能力 被害人承诺必须基于真实意思 承诺必须在结果发生前,未发生结果时可以随时撤消承诺,承诺即无效。 正当防卫行为与自救行为区别:正当防卫的实施前提是有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而自救行为的实施前提则是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终了,不法侵害造成的侵害状态继续存在,如果在行为当时不实施自救行为,则被侵害的权利事实上不可能或显著难以恢复。既有正当防卫、又有自救行为,优先认定正当防卫行为。 出题人会误导:题目问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选项中可能出现,紧急避险、防卫过当、或者根本不需考虑正当防卫问题。 责任要件 罪过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 主观的犯罪心态:故意和过失,合称为罪过,犯罪心态还包括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持追求态度) 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行为,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犯罪 (持无所谓态度) 应当预见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行为,放任结果的发生(没有采取必要阻止措施)。 例:如甲欲投毒杀死乙,而不管可能会毒死与甲同住的丙,结果毒死了丙,甲对丙的死亡结果就是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过失犯罪 (持反对态度)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如果足够谨慎能够避免 犯罪的认识 在违法的客观事实认识范围内承担故意、过失的刑事责任,对于客观事实不能预见的部分不能认为是犯罪。 体现:法具有可预测性的体现。 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不构成犯罪 犯罪目的 主观希望达到的结果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出卖为目的。直接影响构成什么罪名。 犯罪动机 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 徇私(徇私枉法罪),贪生怕死(投降罪) 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事实认识错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