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实例入手认识张量
从实例入手认识张量
邓晓明
2016 年5 月12 日
engineerdxm@
题记:并矢是矢量的自然延伸。都说,张量是矢量的拓展,不如说,是张量这个纯粹的数学
概念把矢量和并矢给收编了,对其重新进行抽象的定义,使其脱离原本很“接地气”的物理
概念。这似乎标志着数学上的进步
前 言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标量和矢量的概念清晰易懂,因为两者的原形就在我们周围
的世界之中。而张量却有所不同,不论从它的现代定义或古典定义来看,它都是一个纯粹的
数学概念。许多初学者急切想看到张量长的什么样,翻遍了教科书,查遍了网却依然不见庐
山。有的人甚至认为张量是为“牲口”准备的,不是人学的玩意儿。因为绝大部分张量的入
门教材,就张量而论张量,开篇就是一系列的抽象表述。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这种违反认
识规律的,从抽象到抽象的结果,自然是云山雾罩,一塌糊涂了。当然不排除背功一流的学
霸,一股脑全然死记于心,但要真正理解,恐怕还是要在接触若干实例之后才能慢慢实现。
的确也有极少部分“非正统”教材从实例入手,但讲解的并不细致,对初学者而言,存在推
理盲点,致使对某些关键的知识点不知所云。
笔者将回忆,整理以前的学习体会,同时也对矢量、并矢及张量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
系进行相应的讨论。部分心得及公式表达(包括角标运算)是笔者自己的总结。如果有错误,
欢迎批评指正,如果还有那么一点价值,愿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如果对读者真能有所助益,
岂不是一大快慰!必要的张量知识,是学习,理解或质疑现代物理学的必备工具。
笔者个人观点,如果不是玩儿纯数学的,就先不要被那些五花八门的抽象数学空间所迷
惑,从实际例子出发,似乎是张量学习的敲门砖。如果只想玩儿物理学 (包括工程学等),
先搞懂二阶张量足矣。具体例子有:应力张量,应变张量,各种梯度张量,电磁场张量等。
本篇以引用最多的笛卡尔应力张量实例入手。因为它本来就是张量起源的原形,只是张量理
论的发展,成型得益于黎曼几何。今后如果有时间再与朋友们分享一般张量的学习体会。万
事开头难,天道酬勤,孰能生巧,巧能旁通。只要付出努力,张量知识是不难掌握的。
笔者自身的经验,仅供参考。对于初学者而言,以下几点需要多加注意:(1)张量是一
个纯数学概念,其定义与以往的物理或数学概念不同,例如不像矢量定义那样的直白,乍看
1
起来似乎有点怪异,但却扩大了概括的范围。笔者先用初学者所熟悉的经典线性代数和矢量
分析等相关知识,推出所有公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张量状态。张量的古典定义也放在最后
给出;(2)张量的表达形式也不像以往的物理或数学变量,仅限为一个或两个,如矢量的整
体代数形式和列矢 (矩阵)形式,进阶到张量状态,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其表达形式
也多种多样,这种灵活性虽然表现了数学的魅力,但也往往是初学者困惑的地方。笔者将几
种表达形式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后,以表格的形式放在一起,以便比较;(3)二阶张量的变换
式,通常有矩阵形式和分量形式。这也是初学者容易搞混的地方。笔者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
并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4)以往物理或数学变量的角标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区分功能,张
量状态的角标则要与数学公式一样,严肃认真地对待,因为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算。笔者
不但在通篇推理过程中即时进行说明,也在最后的附件1 中,给出具体实例及详细的推导过
程,供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为便于初学者比较,所有的表达式也都尽量给出其 “展开式”、“分量式 (或简记)”及
“矩阵式”这三种形式。笔者建议,在阅读时,如果能按照笔者的思路,亲自再推导一遍这
些公式 (这一点很重要),或许在你读完时,就已经了解张量的基本概念了。
阅读本文必备的基础为:经典线性代数,及一点矢量分析,牛顿力学,弹性力学 (或材
料力学)中的静力平衡方面的知识。
1应力张量概念的引出
参见图1-(a),考察处于受力平衡状态的某弹性体,将其内的任意一点q 按坐标面截取
V
一个微小的四面体元 ,并将其放大为图1-(b)的情形。
其中A An为三角形abc 的面元矢量, 为该面元的单位法矢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