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Al-Cu-Li合金流变行为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与形核机制
第 26 卷第 2 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6 年 2 月
Volume 26 Number 2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February 2016
文章编号:1004-0609(2016)02-0365-10
基于Al-Cu-Li 合金流变行为的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与形核机制
1, 2 1 2 1 2 1
杨胜利 ,沈 健 ,闫晓东 ,李锡武 ,孙宝庆 ,毛柏平
(1.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
2.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有色金属加工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对 Al-Cu-Li 合金进行温度 300~500 ℃、应变速率 0.001~10 s−1 的等温热压缩,分析合金的流变行为;结
合 TEM 和 EBSD 研究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合金流变曲线分为 3 个阶段:加工硬化阶段、
过渡阶段和稳态变形阶段;变形温度越高,流变应力达到动态平衡所需应变量越小。基于应变硬化率(θ)与流变应
力(σ)之间的关系,确定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ε) ;不同热变形条件下的临界应变(ε) 与峰值应变(ε )之比为
c c p
*
0.30342~0.92828 ;临界应力(σ)与峰值应变(σ)之比为 0.88492~0.99782 。引入最大软化率应变(ε )和中间变量 Z/A ,
c p
*
建立 εc 和 ε 与 Z/A 的关系表达式。构建Al-Cu-Li 合金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模型表明,温度越高或应变速率越
低,越有利于促进动态再结晶分数的增加;显微组织分析结果与模型预测规律一致。Al-Cu-Li 合金动态再结晶形
核机制主要为晶界突出形核机制、亚晶合并长大机制以及粒子促进形核机制,随温度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晶
内亚晶合并长大机制得到加强。
关键词:Al-Cu-Li 合金;临界应变;动态再结晶模型;再结晶形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TG146.2 文献标志码:A
铝锂合金因其低密度、弹性模量高、比强度和比 再结晶模型。MOMENI 等[11]基于亚晶尺寸演化构建了
刚度高、良好的抗损伤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 合金不连续动态再结晶过程中新晶粒的形核与长大模
广泛应用[1−3] 。Al-Cu-Li 合金作为第三代铝锂合金,减 型,该模型为研究动态再结晶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化
少 Li 元素的含量,从而改善其热加工性,并减弱了合 提供了理论支持。张飞等[3]研究了 2099 铝锂合金热变
金的各向异性[4−5] 。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再结晶影 形过程中的动态软化机制,分析了不同 Z 值条件下合
响合金显微组织演化和宏观力学性能[6] 。研究不同变 金的动态软化行为。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合金
形条件下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形核机制对合金 的本构行为和相应组织演化分析,而对Al-Cu-Li 合金
最终组织性能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针对铝合 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和动态再结晶形核机制的研究
金动态再结晶行为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陈学海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不等扬程的离心式长轴泵的优化设计与试验-农业工程学报.PDF
- 基于专利文献视角论智慧资源的构成与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导刊.PDF
- 基于WaTEM/SEDEM模型的双枫潭流域侵蚀产沙模拟.PDF
- 基于人工免疫有序聚类的视频关键帧提取方法-江苏大学.PDF
- 基于像元级TC图像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的水体提取-国土资源遥感.PDF
- 基于免疫算法的多目标无功优化-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DF
-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数据质量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院.PDF
- 基于力反馈的拖拉机驾驶机器人换挡机械手模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PDF
- 城生活排水系统废气产排量测算模拟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PDF
- 基于友好交互模式的半自动照片人物标注系统-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