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成书、学术罪案与主要特点”新探
《史记》的“成书、学术罪案与主要特点”新探
———兼同南师大张进(晋文)先生商榷
胡宝平 孙景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科文教研部 江苏 南京 210001)
[摘 要]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的产物,《史记》“缪于经”、是“谤书”,等。对此,我们认为:司马迁能写出《史记》,与史官世家、正确的史观、深厚的学问功底、丰富的实践阅历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史记》没有“缪于经”,更不是“谤书。”这些评价经不起认真的推敲,违背了历史客观事实;《史记》首先是史学著作,不能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作为史学著作,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优点。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太史公书;谤书;史家之绝唱
[中图分类号]B2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1071 (2009) 03 - 0107 - 06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博大精深,载史三千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和文学经典之一。《史记》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有今天的名字。但自古及今,《史记》又是争议较大的一部著作,其中关于《史记》“成因、学术罪案与主要特点”就是争议的基本问题,本文想对此谈点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司马迁完成《史记》写作的原因与背景
现在,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虽阅读过大量的宫廷藏书,但在当时不足为奇,与其他为数众多的史官相比,并无特别之处。李陵事件是司马迁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转变的关键,因为,受宫刑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在《史记》中激扬文字的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对于他遭受宫刑之前以及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但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上述认识看到了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影响,但是,过分的夸大这种影响是不恰当的,应当综合、全面考察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原因与背景。
(一)史官世家出身是完成《史记》写作的第一推动力。在撰写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官中,很少有人出身史官世家,而司马迁的先祖有数代为史官,可谓绝无仅有,这种家世背景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先是他父亲的临终嘱咐:“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1 ]又说:“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2 ]司马迁则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3 ]这同时表明,司马迁也认为,“作史”是其家的优良传统,而且,他有责任去传承。父亲去世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于是,他开始收集历史和国家收藏的档案,做撰写的准备工作。
(二)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比较正确的治学方法。这些都绝非仅阅读过大量宫廷藏书的史官可比。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家,大多只受过良好的所谓儒学教育,尤其是,他们在史学理念上,基本都是以《公羊》史观看待历史。而司马迁在儒学教育上,学术修养与研究视野则深厚的多、宽泛的多,不只学过《公羊》,还钻研过《左传》和《谷梁》,另外还有《夹氏传》、《虞氏微》、《张氏微》以及《虞氏微传》等多家阐释春秋的经典;在史学上,研究过《世本》、《国语》及《战国策》等著作;还有“黄老”以及百家学说的扎实功底,这是所有其他史学家都望尘莫及的。顺便指出,有人认为,百家的划分,出自班固或刘向父子(刘歆)。事实上,百家划分的始作俑者是他的父亲司马谈,最初的经典就是《论六家要旨》:“太史公??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4 ]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阅历与勤奋的学习精神。他自述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5 ]亲自考察过许多其他文化遗存,向时人如董仲舒等请教过历史和现实问题,对历史、人文的理解和领悟都比别人深刻的多。
(四)盛世中兴和文化繁荣对写史热情的激励。汉武帝从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