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探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探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探究进展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1iver fibrosis)是指肝脏在各种慢性炎症或损伤的持续刺激下发生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是所有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各成分合成与分泌增多,而降解相对不足,过多地沉积在肝内引起纤维化,如进一步发展则可引起肝脏组织重构、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进入肝硬化阶段。目前多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是各种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肝Kupffer细胞、血小板、肝窦状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与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激活。激活的HSC一方面通过大量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肝内结构的重建,另一方面通过细胞收缩使肝窦内压升高、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这两类变化最终奠定了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的病理学基础。因此,阐明HSC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肝星状细胞的历史研究背景 肝星状细胞的名称有多种多样,如肝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FSC)、脂细胞(1ipocyte)、维生素A贮存细胞(vitaminA-storing cell)、窦周细胞(perisinusoidal cell)、Ito细胞等,这间接反映了肝星状细胞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早在1876年,德国Carl von Kupffer在使用氯化金染色法研究肝脏的神经系统时无意中发现肝血窦周围有一种呈星状形态的细胞,将其命名为星状细胞(sternzellen)。1898年,Kupffer用印度墨水对兔肝进行染色时,观察到能吞噬墨水颗粒的肝巨噬细胞,也就是后来人们为纪念Kupffer而命名的Kupffer细胞。因为同样为星状形态,Kupffer误把肝巨噬细胞和星状细胞混为一谈,认为星状细胞就是肝巨噬细胞。这种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直到1951年,日本学者Toshio Ito通过光学显微镜发现人的肝窦周围有一种富含脂质小滴、并且有网状纤维包绕的细胞,并将之命名为伊东细胞(Ito Cel1s)或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s)。1958年,Suzuki用银染色法在Disse腔内观察到这种星芒状的细胞,发现其突起与肝脏内的自主神经末梢相连系,他认为这种细胞能将来自肝内自主神经的冲动传递给肝实质细胞,并将其称为“间质细胞”[1];1966年,Bronfenmajor证实了伊东细胞的发现,又给该细胞起个新名叫脂细胞(1ipocytes)[2];1971年,Kenjiro Wake[3]采用电镜,结合氯化金染色法和苏丹红染色法发现Ito所描述的伊东细胞和Kupffer所发现的星状细胞原来是同一类型的细胞,并指出上述细胞既不同于肝窦内皮细胞,也不是肝内的巨噬细胞。这种细胞富含Vitamin A和脂质小滴,其中脂质小滴发出的自体荧光,以及这种细胞能被氯化金染色的特性都与Vitamin A的存在有关。至此,人们才揭开了这种星芒状细胞的真实面目,并开始了对其功能的研究,逐渐发现了它与肝纤维化的关系。1995年,国际上正式将其命名为HSC[4]。 2 肝星状细胞的一般性质及其功能 HSC位于Disse间隙内,紧贴着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和肝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伸出数个星状胞突包绕着肝血窦。此外,HSC还伸出胞突与肝细胞、邻近的星状细胞相接触。HSC胞质内有1~14个直径约1.0~2.0μm的富含维生素A和甘油三酯的脂滴,胞浆中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胞核形态不规则,由于脂滴的挤压,常致细胞核有一个或多个凹陷,核内可见1~2个核仁。正常肝脏中HSC的数目很少,只占肝细胞总体数目的5%~8%及总体体积的1.4%,但HSC的立体分布和伸展足以覆盖整个肝窦微循环[5]。 正常情况下HSC表现为富含Vit A脂滴的静止型,其功能主要有:(1)代谢和贮存Vit A:肝脏储存有体内80%左右的维生素A,对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视黄醛在小肠内酯化后被运输到肝脏并与特异的视黄醛结合蛋白结合,然后转运到邻近的HSC储存[6,7]。(2)储存脂肪:正常HSC胞质内的脂滴含有大量的甘油三酯,为肝细胞提供能源。(3)合成和分泌胶原及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目前的研究认为,HSC是正常及纤维化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合成细胞。正常肝脏中HSC合成的胶原以Ⅰ型、Ⅲ和Ⅳ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