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基础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枢历史解释.PPT

学科基础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枢历史解释.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科基础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枢历史解释.PPT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教学漫谈 上杭一中 傅国兴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各核心素养地位 唯物史观——认识论方法论 时空观念——学科基础观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枢 历史解释——学科水平指标 家国情怀——价值引领所在 一、高三复习教学的目标定位 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宏观上合理的通史知识结构、清晰的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微观上完整的历史概念理解与应用 ——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这一知识建构的过程,也隐含了家国情怀的培养) 2.应用唯物史观去观察理解、概括分析、探讨论证历史,具备解决历史问题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关键能力(方法论) 3.具备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应用层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内涵的考查目标) 考查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关系:两者是考核目标与课程目标之别,适用的情景不同,但反映的内涵本质是一致的。前者规定了试题命制应反映考生的学科素养结构、层次水平,后者则明确了课程实施需达成的目标。 二、唯物史观原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唯物辩证法原理: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展变化的视角、辩证统一的方法、对待传统的扬弃态度)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例1 经济政治文化的的互动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宏观层面:社会形态视角)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决定着文化传统的特征和走向。如,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决定了古代中国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得到强化。受小农经济的制约,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具有宗法制的特征,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观念色彩。 但是,反过来经济的发展或停滞,大多数时候受到政治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制约。例如,中国历代王朝都视农业为本业,把工商业贬为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基本国策。这造成了中国长期停滞在农耕经济的社会里,新经济因素不能得到顺利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施又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中国传统的“重道轻器”观念,也限制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反映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例2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 面对流民大多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侧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来判断和解释两国解决流民问题的效果(即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客观看待与评价圈地运动及其“血腥立法” 以现象与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唯物辩证法原理,辩证看待两国两国流民问题产生的原因、举措、效果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例3 1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