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赠别诗_霍松林.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杜甫赠别诗_霍松林

论杜甫赠别诗 霍松林 本文先简述赠别诗的传统 认为杜甫对赠别诗开疆拓土 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 内容提要  , , 大的突破 然后以入蜀为界 将杜甫的赠别诗分为前后两期 举例论述 认为孔 孟倡导的 善 。 , , 。 、 “ 与人同 与人为善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是中华先进文化的精华 而杜甫 ”、“ ”、“ ”、“ ” , 的一百一十八首赠别诗 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精华的艺术体现 , 。 关键词 赠别诗 送别 留别 临别赠言 由于现代传媒和现代交通的便捷,使得偌大的“地球”缩成小小的“村”,人与人之间的离别已不 算什么大事,诗人们也不大写赠别诗了。古代却不然。江淹(444—505)的《别赋》以“黯然销魂者唯 别而已矣”开头,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离情别绪,然后归结起来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 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认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这是 不错的,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本来如此。但说“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不管什么样的离别都“使人意夺 神骇,心折骨惊”,这就颇难置信了,然而,读《别赋》,作者所写的各种各样的离别,又的确能使人“黯 然销魂”;当读到“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时候,也难免引起心灵的共鸣。 我国最早的送别诗,可以上溯到《诗经·邶风》中的《燕燕》。宋人许 的《彦周诗话》一开头就 引了《燕燕》四章的第一章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接着说 :“此真可泣鬼神矣!” 此后至东汉末,送别诗不多见。萧统《文选》“祖饯”类选诗共八首, 皆魏晋南朝作品。如曹植的《送应氏》、沈约的《别范安成》等,都未摆脱“黯然销魂”的基调。 “别方不定,别理千名”,而“别方”、“别理”,又受历史环境的制约,具有时代特点。比起东汉末 年的动乱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来,大一统的唐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当时的统治者打破了自曹 魏以来由世族高门垄断政治的局面,通过科举考试广泛地选拔人才,从而激发了绩学成才、经国济世 的社会风尚。而从《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中华诗歌,到了唐代也迈向百花竞艳的黄金时期。从初唐 开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送人赴任、送人从军、送人出使、送人去干其他利国利民以实现兼济之志的 诗作不断涌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扫除“儿女共沾巾”的 离愁。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激发解除边患的壮志。王维的《送梓 州李使君》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开头,高调摩云;以“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收尾, 勉励友人发扬文翁化蜀的优良传统。这些诗,都摆脱“黯然销魂”的阴影,为赠别诗注入了新鲜血液。 进一步为“赠别”诗开疆拓土,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是“情圣”杜甫。从数量看,就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所收一千四百三十九首诗统计,“赠别”诗多达一百一十八首,占总数的百分 之十二强。从体裁看,五古、七古、五律(包括排律)、七律、绝句(只一首)众体俱备。从篇幅看, ① 萧统《文选》卷一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9页。 ②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8页。 ·42 · 论杜甫赠别诗 其中五古二十三首,七古四首,五排二十二首,多是几百字的长篇。这一切,已足以说明杜甫在“赠别” 诗的创作方面投入了多么巨大的精力和心血;更何况,其中的大多数都有很高的艺术质量呢。 杜甫的第一首赠别诗作于天宝五载(746),时年三十五岁;最后一首赠别诗作于大历五年(770), 时年五十九岁。从天宝五载至乾元元年(758)春,杜甫主要在长安京城,短期在凤翔行在;稍后则经 秦州、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