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一.第一次细读:丰盈的意象 旷达的胸怀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苏东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苏东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