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复兴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复兴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doc

  审美复兴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   美国着名文论家乔纳森卡勒曾在 《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 (1982)一书的序言里引用了弗兰克伦特里夏说过的话:七十年代初叶,人们从现象学迷梦的教条卧室中一觉醒来,发现一个新的存在,即雅克德里达已经绝对把握了当时的先锋批评想象[1](P6)。但此后,当他在各类着述和讲座,包括2011年10月在我国部分高校所做的学术讲座中,谈及审美及其复兴等话题时则使我们明显感到,他在倡导人们从对德里达主张结构是一切因素的游戏场所[2](P303),因而时常使文学解读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颠覆及解构,即各类复杂的 先锋批评想象的幻想中清醒过来。   他似乎坚信,一个审美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恰巧契合了当前哈佛大学出版社的主编林赛沃特斯的美学观。他在 《美学权威主义批判:保尔德曼、瓦尔特本雅明、萨义德新论》 (2000)的前言中,纠正吉约里关于美学问题讨论早在1993年就已死亡的说法,声称正是在这一时期 美学又重新崛起了[3](P5)。   除卡勒和沃特斯二者之外,美国学者比尔贝克 利 的 《难 以 控 制 的 美: 针 对 一 种 新 美 学 》(Uncontrollable  Beauty:Towards  a  NewAesthetics)(1998),《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的主编艾默里艾里奥特的 《多元文化时代的美学》(2000),以及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 《不满的形象》 (Figures of Dissent)(2003)等着作,也对美学及审美进行了重新发掘和探索。种种迹象表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所谓的审美复兴似乎正在缓慢形成。   一、审美复兴的理论基础   美学是西方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因追问美的本质,得以一种天才的提问方式和本体论为中心的论说使西方产生了亘古未有的古代美学。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则以认识论为中心,以代表作 《美学》这一恰当名称为近代西方美学举行了 成人仪式[4](P5,P8)。与他同时代及之后的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十九世纪的尼采等哲学家都对这一重要美学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   而提及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审美,人们会很自然地首先想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唯美派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观点。他在 《意图 撒谎术的衰落》(1891)中认为,美是永恒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和利害关系;艺术是纯粹的,它的作用是创造而不是模仿,因此艺术和现实没有直接关系,它自主自律,生活、自然只是对艺术的模仿艺术家应当关注的只能是创造美或美的形式[5](PP.250-252)。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 《美学》(1902)中的主张几乎与王尔德相行不悖。他提出:艺术里最重要的是表现和直觉,它们通过艺术家赋予的艺术形式反映出来,达到所谓的 外部化;艺术是艺术家瞬间的心灵展现,是艺术家和鉴赏者心灵的沟通,而与作家意图、社会时代、功利道德,乃至科学等毫无关系[2](P44)。这两者的美学观与F.R.利维斯在 《伟大的传统》中极为赞赏的一个简洁明晰的审美界定①几无二致,都是试图从一个 不带责任感的弹性角度来看待人物形象和情境[2](P4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看作主导因素的俄苏形式主义者对诗歌形式美的过度强调,虽曾引起托洛茨基的严厉批判,被指责为其所宣称的 形式是诗歌的本质等乃是 美学的妄自尊大,只能导致语言艺术最后完全终止于词语,描绘的艺术终止于颜色,艺术的法则成为言语的集 合 与 颜色的叠加[2](P37)。但 是,根 据I.A.瑞恰兹在 《美学之基》(1925)中对美的16种哲学定义②,继形式主义之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或者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乃至偏重女权主义的性别研究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实质上各自的研究重心无一不是美,并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审美。不同的是,在强调形式创新的同时,这些后来者似乎重新校正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略微增加了一点艺术模仿生活和自然的比重,但只是从来没有使用任何有关美与审美的名词或者术语而已。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西方的文学艺术一直就没有离开过美学及审美的话题。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活跃起来的审美复兴派为何还要再度提倡审美?鉴于上世纪各种文学理论的峰涌迭起,这一现象除了验证哈罗德布鲁姆在1994出版的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哀伤的结语中的预言: 文学研究的巴尔干化已经不可逆转[6](P409),还必将令人们深思,当代西方美学家要复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作为近年来致力于审美复兴,且表现极为活跃,影响又颇为广泛的一位美国学者,林赛沃特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为此,从他在此领域的着述入手探讨本论题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契入点。他在2005年刊发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