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辨证对于指导中医治疗的重要作用.docVIP

标本辨证对于指导中医治疗的重要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本辨证对于指导中医治疗的重要作用.doc

  标本辨证对于指导中医治疗的重要作用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贯穿始终的辨证方法,仔细分析,还可发现隐匿在张仲景学术思想背后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独立辨证体系,即标本辨证。标本辨证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临证中寻找并抓住能够最短时间内令疾病痊愈的主要因素。笔者曾撰文阐述过标本辨证与中医其他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临床各类辨证方法,究其实质,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就是对于患者所表现病证的一种系统化归纳总结,并用以指导用药的思维体系。从某种程度来言,治疗效果反映辨证的可靠程度。任何离开辨证的治疗,都是无本之木; 离开治疗的辨证,是对是错,纯属纸上谈兵。伴随这种思维过程,在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厘清的必定是疾病的标本态势。显然,标本辨证对于指导中医治疗具有深刻意义。   1、 标本辨证统领中医治法选择之根本   治疗疾病,离不开方法选择。立足于前述标本辨证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标本辨证统领了中医治法选择之根本。   众所周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中医祛除疾病的手段,也是中医应用中药组方所显现出的效果,这些方法都可以理解为使疾病获得痊愈的因素。面对疾病,治疗上为什么用此法而不用彼法,用温法而不用清法,都有标本辨证的逻辑依据存在。   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出,药物的出入加减都是紧密结合病证来变化的。譬如: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两句话,说的都是太阳病,但由于病证表现的不同,一个属于太阳伤寒,一个属于太阳中风,用方就会不同。在纷杂难辨的病症面前,有时候确实难以决断,于是人们就用麻黄汤证或者桂枝汤证、葛根汤证等来表达辨证意思,其实,完全可以用标本辨证来做最终决断。本证都属于太阳病,只是由于标症的差别,才导致最终药物取舍的不同,尽管这种变化有时可能只是一两味药的差异而已。《伤寒论》中的不少方剂,诸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麻黄汤与葛根汤等等,几乎都是这样表现的。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明言采用了何种辨证方法以及运用的就是辨证施治的原则,但其字里行间却向人们精确地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中医治疗的原则就是辨证施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其他的独立成体系的辨证法则,无不遵循一个宗旨: 无论采用何种辨证原则,其变化的支撑点都有唯一的前提标本观念。   单一病证的治法可能简单,复杂病症的处置,便显得复杂; 同一种病证,可能因为标本观念的不同,治法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譬如口腔溃疡的治疗,有人用大柴胡汤合并导赤散组方取效,有人用丹栀逍遥散合并交泰丸组方见功。前者偏重于清、下二法; 后者侧重于和、消二法。临床中常见到部分女性于行经前发作口腔溃疡,伴有痛经、便秘、急躁等症,有医生立足标症( 溃疡) 应用前方,有医生立足病本( 经前心肝火盛) 应用后方。虽都能见效,但长远来看,不治本证者,容易反复发作,不如从病本用药以求长远效果。   2 、标本辨证是中医治法适度融合的前提   病有先后,急缓。单一的治法面对复杂的病症往往成顾此失彼之势,这时就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的糅合,譬如汗、下同用,或者消补兼施,甚或温、清并做,皆是如此。就跟用药上有君臣佐使之分一样,在把不同性质的治法共用到同一个患者身上的时候,治法也是要讲分寸的,需要汗几分,需要下几分,需要消几分,需要补几分,这个度一定要拿捏好,万不能脑子一糊涂,把一张处方搞成了大杂烩,看不出清晰的思路来。   度之目的就是追根求源,掌握好分寸; 度之分寸又以促使疾病痊愈的各种因素为基准。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度融合,不仅是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所要求的,也与药物本身功效的局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治疗方法,利弊往往是相互依存的。譬如用到汗法,肯定离不开麻黄、荆芥、防风、柴胡等药物,这些药物选出之后,还要考虑使用汗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会不会口干、会不会便秘? 有无必要在方子中再加入石膏、连翘、金银花、黄芩之属? 当然这些考虑也是基于对机体整个状态的综合分析: 是不是本身就是寒热错杂之证? 是不是本身还有糖尿病? 等等。   再举例来看,《伤寒论》第 153 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 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条说的是治疗太阳病,医生使用汗法,致发热、恶寒,于是就应用下法,结果心下痞,当此之时,患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于是医生就复加烧针( 相当于温法) ,结果更为糟糕,出现胸烦、面色青黄。该例疾病三种治法先后应用,症状反倒愈演愈烈,而仲景依次应对: ①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 154 条) ( 可理解为下法) ; 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