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漠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措施.doc
石漠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显着特征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植被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石漠化的存在不仅影响岩溶地区农、林、牧业的发展,也是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区域,范围涉及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清新县北部、连南县东部,韶关市的武江区、乳源县、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市、仁化县南部、始兴县西南部、新丰县西北部以及河源市连平县西部的14个县(市、区),总面积20 576km2。区内有大面积下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出露,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石灰岩夹砂岩,在长期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以峰林山地、丘陵和洼地为主,潜在石漠化与石漠化总面积高达45.96万hm2,占全省的94.6%。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粤北岩溶山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广东省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石漠化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对策。
1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
根据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05年的遥感调查,粤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武江区、曲江县、翁源县、乳源县、乐昌市和新丰县,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清新县,河源市的连平县,总面积为70 336.3hm2,其中韶关市石漠化面积42 303.8hm2,清远市石漠化面积26 321.4hm2,河源市石漠化面积1 711.1hm2,分别占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总面积的60.15%、37.42%和2.43%。按照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4个指标可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划分为极重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4个等级,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 111.5hm2,占石漠化面积的20.06%,主要分布在阳山县到连州市一带的裸露石灰岩分布区,呈较均匀的斑点状分布,在本区东部和北部的覆盖型岩溶地区,盆地中周边分布的峰林或残丘多数属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面积29 887.1hm2,占石漠化面积的42.49%,主要分布于乳源县大桥、必背镇,连州市东陂、西岸、九陂、龙潭、高山、西江、龙坪等镇,阳山县江英、青莲、七拱、东山、大莨、犁头、岭背等镇,英德青坑、青塘等镇,一般呈小块斑状出现或呈零星状分布;重度石漠化面积25 897.6hm2,占石漠化面积的36.82%,主要分布于乳源县红云、大坪、必背、大桥镇,阳山县江英、青连、水口、东山、岭背等镇,英德青坑、青塘镇,连州市山塘、大路边、清江、星子、东陂、保安、龙坪等镇,除在乳源县大桥镇、连州市大路边镇及其附近为大片分布外,其余为小片状分布或呈零星分布;极重度石漠化面积440.1hm2,占石漠化面积的0.63%,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东南部的东山、杜布、水口、江英、岭背镇,乳源县的古母水、大布、龙南、侯公渡镇,连州的星子、大路边镇,英德的岩背、石灰铺镇。
2 石漠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耕地资源减少
在石漠化区域,由于成土母岩多为石灰岩,其成土母质的自然造土能力差,进程又缓慢,加之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原本就不厚的肥沃表土,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粒度组成向沙化、粗化方向演变;土壤中有机质、全N、P2O5和K2O含量逐渐降低(表1),土壤表面逐渐石化,不少耕地丧失利用价值,最终无法耕种,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存基础。目前,粤北岩溶山区普遍存在着石山多、耕地少、荒地面积大、利用困难等问题,如清远的白湾镇土地面积72km2,其中97%为石山和洼地,而全镇有土壤覆盖的地表仅10%左右,许多地区土地呈盆景状,零星分布在裸露的岩石中间,称为石旮旯土,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种植的玉米单产只有750kg/hm2,相当于平原地区的1/10,种了几片坡,只能装一箩,成了秋收的真实写照。【表1】
2.2 水资源供给减少,用水短缺
尽管粤北岩溶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440~1 600mm,但由于石漠化严重,地面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蓄水能力差。同时,土地的基底溶沟、溶隙发育,岩溶透水性强,渗漏严重,其入渗系数较高,一般为0.3~0.5,裸露峰丛洼地区可高达0.5~0.6,导致大量地表水由落水洞进入地下河流走,造成地表干旱缺水,使仅有的少量耕地也难以得到水源灌溉。缺水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灌溉用水,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如江英旱片的对坳、大平、龙家、黄泥塘等地段缺水特别严重的村庄食用水主要靠在屋顶建池积蓄雨水解决或在村边山脚建有蓄水柜蓄水使用,到了旱季,则基本上无水可用,需到2km外的山洞接滴水供人畜饮用。
2.3 旱涝灾害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