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立面向市场的我国就业与失业测量体系
1
——2005 年中国就业战略总报告
曾湘泉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公布的就业和失
业数据与劳动力市场实际状况不相吻合的现象。本报告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回顾、
深度访谈、计量模型构建和计算等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报告认
为,国家应当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测量,特别是就业和失业的测量体系
的建设。尽管经过 10 年的探索,我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但
与宏观经济研究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就业
和失业测量体系的构建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报告从理论分析、历史总结、体系
设计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就业与失业测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报告表达了对
就业和失业测量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观点;从企业就业调查、职位需求测量和
灵活就业统计等多维度提出了未来我国就业和失业测量体系建设的架构和设想;
在实证研究部分,对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参与
率下降的原因,并就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登记失业率指标进行了评价。报告特别
强调,我国就业和失业测量体系的建设,既要学习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
验和做法,更要正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国家
就业和失业测量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 中国 就业 失业 测量
1 本课题获得国家“十五”211 工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和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
重大攻关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就业战略研究”资助。参加课题研究的有杨伟国、丁大建、李
丽林、耿林、宋长青、张志斌、牛玲、刘彩凤、于泳等。在研究过程中,曾得到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
局、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特此致
谢!
- 1 -
一、研究背景
自 90 年代以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是
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的应该是城镇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但由传统测量体系
所计算的城镇就业人数却在逐年下降。2003 年城镇劳动力住户调查测算城镇就
2
业人数为25639万人,而劳动统计报表单位就业人数仅为10969.8 万人 , 显然
作为行政记录的就业测量体系设计,已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
就业人数的变化。
另外,从 90 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部分职工面临下岗再就
业以来,国有企业的失业问题尖锐起来。政府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失业形势。
而按照我们一直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指标,我国的失业率仅仅为 3.0%--
4.0%左右,远低于一些国家充分就业所描述的 5%自然失业率水平。人们经常批
判或指责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大大低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
第三,由于中国经济的转型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通常使用两个判断
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失业状况的范畴,即所谓“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
概念。依照前者的测量,企业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失业率应当是非常之高。由此,
我国经常被视为世界上高失业率的国家。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
社会保障水平极其低下,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准确地说是在一个家庭中
没有一个通过工作或其他方式获得收入的人)能够生存下去。尽管这里“工作”
的含义仍然符合ILO参考期一个小时的标准,符合我国政府所提倡的灵活就业的
特征。由此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水平又可能是低的惊人。除此之外,
我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一部分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对劳动
力市场上一部分人在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不处于就业,也不处于失业,而处于在
“非劳动力”范畴之中的分析和水平高低的判断问题。
发生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迄今我国
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标准、方法及体系,由此导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