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渊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静海的历史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静海镇,邮编:301600。行政区划代码:??静海县地图120223。区号:022。静海县辖16个镇、2个乡:静海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台头镇、子牙镇、陈官屯镇、中旺镇、大邱庄镇、蔡公庄镇、梁头镇、团泊镇、双塘镇、大丰堆镇、沿庄镇、西翟庄镇、良王庄乡、杨成庄乡。   静海,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为了追根溯源,诚邀读者荡起历史的小舟,做一次长途“旅游”,追寻那早已逝去的岁月。 大约六千年前,静海一带还是一片浅海,由于陆上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注入海中。在近海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沉积。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沉积逐渐堆垒延伸,渤海渐渐向后退去。到了至今约四千年的夏代,便形成了静海一代的陆地。从此,拉开了静海演变、发展的历史帷幕。春秋战国时期静海一带形成陆地后,由于这里地势低洼,不是泄湖,就是沼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有人烟。   春秋初期,静海一带属于齐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他应燕庄王的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后,燕庄王送他返齐,在将到今天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便把静海一带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期,各国不断发生战争。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齐国军队攻取燕国十城,静海一带又属齐国。   燕昭王即位后,经过长期的积蓄力量,国威重振。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几乎灭国。此后,静海一带又回归燕国。   时间过去不到四十年,即燕王喜八年(前247年),燕赵两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又属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静海一带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西汉至东汉西汉王朝建立后,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现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县城,即东平舒县。县城设在今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西北 400米处。城垣基本成方形:东垣 518米,西垣519米,南垣501米,北垣508米。从最近在这里挖掘出密集的水井可以判断,当时这是一座相当繁盛的城池。   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时,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今大清河)南。大致包括现在的大城县东部、静海县全境以及天津市郊海河以南的地区。   西汉时,东平舒县先属幽州刺史部涿郡,后属渤海郡。当时,东平舒县的疆域虽然比现在的静海县大很多,但人口却很少,大约只有4万人。   东平舒建县一百多年后,也就是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渤海水大溢……九河之地为海所渐”,致使今静海县一带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村庄被淹,东平舒的县治也由今天的西钓台往西迁至大城。   此后,静海一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隶属其他州县。   东汉时,先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东平舒县(县治在今大城,下同);元和二年(90年),又属河间国东平舒县;建安末年(196-219年),再属章武郡东平舒县。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静海一带遭受破坏很大,唯独这里的制盐业较为兴盛。据《水经注》说:“渤海郡高城县(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10公里处)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盐煮海水,籍盐为业。”三国至宋朝三国时,静海一带属魏国冀州刺史章武郡东平舒县。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郡改国,属章武国东平舒县。   北魏登国二年(387年),东西舒去“东”字,称平舒县,属瀛州章武郡。   隋朝时,属瀛州河间郡鲁城县(县治在今沧州一带)。   唐朝,先属河北道沧州鲁城县;嗣后,属瀛州鲁城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高祖皇帝石敬瑭割燕、瀛、鄚、云等16州与契丹,现静海一带便随瀛州沦入契丹,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治所在今青县)。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柴世宗亲征契丹,命大将军韩通军营扎于宁州南,宁州刺史投降。嗣后,改宁州为永安县(治所在今青县),并在这里建立军事机构乾宁军。   宋朝初期,曾一度废乾宁军。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又复置乾宁军,并改永安县为乾宁县(治所在今青县)。乾宁县先隶属河北路沧州;庆历八年(1048年),又隶属高阳关路沧州。   北宋时期,宋、辽两国以界河(今拒马河、大清河、海河的总称)为界,因此,静海一带便成为北宋的前沿阵地。为了防御辽国的 入侵,宋朝在这一带曾有重兵驻 守,并在乾宁军辖区内建有巷姑(在今青县),钓台、独流东、独流北(以上在今静海),当城,沙窝、百万(以上在今西青区)等7个军寨。   自西汉初年在今静海县内置县后,静海一带一直隶属它县。事过一千多年后,也就是在北宋时,在静海境内又第二次置县。   置县的原因是: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流经乾宁县一带的黄河水清多日。宋徽宗听到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下诏 说:“国家乘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 应,面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佑,敢不钦承,其以乾宁为清州。”就这样,皇帝一句话,便将原来的乾宁县提升为清州(治所在今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