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园 艺 学 报 2003,30 (6):751~757
Aeta //oroeJturae s|fn0a
牡丹组野生种 间亲缘关系和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周志钦 2 潘开玉 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重庆 400716)
摘 要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详细 回顾了有关栽培牡丹起源的
时间、地点 、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并分析和讨论 了栽培牡丹 “多地”、 “多元”起
源的观点,认为栽培牡丹 的起源途径是最初通过野生种的直接驯化获得原始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变和
人工选择发展出古代和传统品种 。除衍生 出古代和传统品种 的野生祖先种外 ,其它野生种通过 自然与 (或)
人工杂交的方式参与现有品种群 (亚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栽培牡丹起源的有力证据 ,不同栽培品种
群 (亚群)与野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野生牡丹 ;栽培牡丹 ;种 问关系;起源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353X (2003)06-0751—07
芍药属 (PaeoniaL.)牡丹组 (sectionMoutanDC.)的全部种类都产于中国uj。由于牡丹组是芍
药属中唯一的木本类群 2【j,其种系发生关系的研究将为芍药属的系统和进化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同
时,中国也是栽培牡丹 的发源地 ,有记载的中国牡丹就有两千多年历史 j,而在欧洲仅有五百多
年L4j。我国牡丹在长期的栽培驯化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原、西北 、江南和西南等品种群 (亚群)为代
表的,具有不同花瓣颜色、花瓣数 目、花型和叶型的栽培品种近 1000个 (李嘉珏 2002,私人通信),
遍布全 国各主要城市 j,同时 ,在 日本 、法国、美 国、英 国等的栽培面积近年也在不断扩大[33。开展
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并弄清其与栽培牡丹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然而, 目
前我们对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还有限 5.6j。关于栽培牡丹的起源 ,虽然有学者提出 “多地、
多种 、多次”起源的观点 I7j,但上述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形态学及有限的细胞学证据 的基础上,推
测多于直接的证据 .3I7j。为此 ,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 以上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总结,目
的是提出问题,供今后研究参考。
1 牡丹组野生种 间亲缘关系
根据新的牡丹分类系统 ,牡丹组共有 8个种 ,其 中3种有两个亚种,分布于河南 、甘肃 、陕西 、
山西 、安徽 、湖北 、四川、云南和西藏等 9个省区l】j。继方文培l9j首先开始我 国芍药属植物的分类学
研究之后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 ,我 国学 者对野生牡丹 的形态 和分 类学u,l0 、新类群 的描
述 【 j、孢粉学[6,243、细胞学[zs,z6j、生态与地理分布[27j、传粉生物学 [28以及生殖特性和保护生物
学 j等各方面开展了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但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 。
从形态学看卵叶牡丹 (Paeoniaqiui)和矮牡丹 (P.]ishanensis=P.suffruticosasubsp.spontanea)亲
缘关系接近 j,风丹 (P.ostii)、紫斑牡丹 (P.rockii)、矮牡丹之间亲缘关系也非常近 。同时,以
上种类 同牡丹 (P.suffruticosa)都可能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学证据表 明,不仅 以上种类 ,而且整个牡
丹组所有种的染色体数 目均为二倍体 (2n=l0),在核型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1【4,25]。袁涛和王莲英使用
花粉形态和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数据 ,采用 UPGMA聚类方法对矮牡丹 (P.js/hanenss/)、紫斑牡丹
收稿 日期 :2003—03一lO;修 回 日期 :2003—05—06
基金项 目:中国科学院方 向性项 目 (Kscx2一SW一108);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NSF
*通讯作者 ,E-mail:hongdy@ns.ibcas.ae.c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02609 AVEVA Plant (PDMS12.0)多专业支吊架定制开发培训-管理员培训.pdf VIP
- 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研究报告 .pdf VIP
- 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案.pdf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二章.ppt VIP
- T_ZZB 2185—2021_预制混凝土楼梯.pdf VIP
- 汽车连接器,插接件德尔福,安普,型号,国产型号对照表,文档.doc VIP
- 检验科如何开展科研活动.ppt VIP
- 2025年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2 ISG-3000网络安全监测装置用户手册.docx VIP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二章.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