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1.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桥边的老人》教案1

《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3、分析老人形象,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鉴赏本文人物对话的主要特色; 4、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 2、分析课文中老人的形象;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 学 思 路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分析老人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鉴赏人物对话的特色——分析本文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应用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 教学 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预习、自主思考探索; 2、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疑难; 3、指导学生结合莫泊桑《项链》进行比较阅读; 4、老师适当讲授、点拨。 教 学 资 源 预习资料: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简介; 课文《桥边的老人》; 录音机及《桥边的老人》朗读磁带; 分析课文的多媒体课件; 莫泊桑《项链》的有关文段。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1、导入:由简单介绍《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及海明威本人的硬汉形象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3、作品背景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老师印发的预习材料和自主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老师的简介,了解作家作品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引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理清思路 (1)、指定一名同学谈谈他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2)、老师归纳明确: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1、听课文录音; 2、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讨论,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课文内容的分析和写作特色的探讨打下基础。 三、 分析老人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2、归纳明确: 问题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