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菜用薯高产株系选育.doc

  1.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菜用薯高产株系选育 1、相关定义 1.1、基本概念 原生质体即为细胞在去掉细胞壁并将细胞壁分离掉以后余下的那部分结构。该结构 具备细胞的所有内含部分,但由于缺乏坚韧的细胞壁的保护,刚性结构转变为球形,对 环境条件尤其是渗透压显得特别敏感。 第二景文献综述 2,微生物的原生质体技术 目前,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效益,已是举世瞩目,并且已经成为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在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的菌种选 育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陈丽萍等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实现了植物内生放线菌之间以及植物内生放线菌 和土壤中生防放线菌之间的融合,证明原生质体技术是改良放线菌特性的有效手段[;7J。 杨谦等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酷、氯化铿复合诱变黄绿木霉(Triclloderma aureoviride)的 原生质体,筛选到了一株酶活力显著提高、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其EG酶活力与BG 酶活力分别提高了58.43%、44.48%[78J。杜海英等采用紫外线和60c。一谢线对黑曲霉 (A sPe啥illusolge:)Uco一3的原生质体进行协同诱变,获得了一株产高温乳糖酶的突变 株,其产乳糖酶能力显著提高,是出发菌株的2.73倍[79]。李秀珍等对产植酸酶的黑曲霉 的原生质体进行处理,筛选到一株植酸酶活力比出发菌株高10,35倍且遗传性状稳定的突 变株f80〕。胡杰等对沪酿(A sPergillu:口下a。)3.042米曲霉的原生质体进行复合诱变,筛 选到8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突变株群,为以后的细胞融合、基因组改组等提供了优良的候 选文库[8]。彭益强等将2株黑曲霉菌株(I、11)在诱导产植酸酶的条件下分别制备成原 生质体,并考察其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经紫外诱变后,发现涂平板的黑曲霉(I”原 生质体在再生过程中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考查突变菌种的植酸酶酶活,筛选到其中 1个变异株比原始黑曲霉(n)亲本株的植酸酶酶活提高了2.2倍[82l。陈志高等对核糖普 链霉菌(StrePtomyces ribosi晰cu:)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一Licl复合处理,筛选出的突变 株产核糖霉素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83]。朱林东等通过紫外线诱变始旋链霉菌 (及哪tomycesprlstl’n”esPiralis)的原生质体,得到了产普那霉素为1 .59叭的高产突变株, 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01.3%[84J。李萍等对黑曲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一LICI复合诱变,获得 了1株产尽葡萄糖甘酶活较高的菌株,其酶活有出发菌株的10U/mL提高到14.7u/mL[85l。 郭鲁宏等对黑曲霉(AsPergillu:。iger)N。.13并对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在 优化方案基础上,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诱变菌株经筛选,得到1株产单宁酶活是出发菌 株的2倍的菌株[80]。 (四)激光诱变育种 当前,发酵工业中使用的高产菌株几乎都是通过诱变育种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的 菌株,故至今仍是菌种改良的主要方法之一I8v一881。近年来,激光育种已被人们广泛重视,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作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顺利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2、日粮纤维的定义 粗纤维(crude fiber,CF)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被单胃动物消化的物质。在 1860 年 CF 被发现是一种可被反刍动物消化的物质,而且是反刍动物的一种营养物质(Henneberg Stohmanm,1860)[1]。AOAC 在 1890 年首次提供了 CF 的测定方法。实际上 CF 被定义为日 粮纤维(diet fiber,DF)己经超过 100 多年了(Mertens,2003)。日粮纤维,一般泛指饲 料中那些来源于植物,但又不能被动物胰腺或小肠消化酶所消化的细胞壁成分。常用来表达 日粮纤维的名词术语有可食性纤维(edible fiber)(Godding,1976[)2]、日粮纤维(Dietary fiber)(Trowell,1972)[3]、不可消化的残渣(indigestibile residue)(Hellendoorn, 1981)[4]、日粮纤维复合物(Dietary fiber complex)(Trowell,1976)[5]、不可利用的 碳水化合物(unavailable carbohydrate)(southgate,1975)[6],但迄今为止,营养学家 对日粮纤维的定义仍未获得完全统一的看法。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纤维”(Crude fibre) 概念。 随着纤维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原有的关于纤维的定义不能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Hipsley(1953)[7]首次用”DF”这个词来形容日粮的性质。Goering Van Soest(1970) [8]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