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增氧机的发明及其对中国池塘养殖的贡献.PDFVIP

叶轮增氧机的发明及其对中国池塘养殖的贡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轮增氧机的发明及其对中国池塘养殖的贡献

丁永良:叶轮增氧机的发明及其对中国池塘养殖的贡献 叶轮增氧机的发明及其对中国池塘养殖的贡献 丁永良 摘要:中国池塘养鱼已有3200年历史,长期来单产都闯不过“千斤”这个坎。197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 究院渔业机械所研制成功叶轮式增氧机,就打破了这个瓶颈,使池塘单产、总产不断飚升。当今中国已经成 为水产养殖产量世界第一的渔业大国。叶轮增氧机已成为全国推广最广、数量最多的渔业机械,是池塘养鱼 的高产地区家喻户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鱼机械,开创了中国池塘养鱼高产新纪元。叶轮增氧机的实践 证明了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指示的远见卓识。 关键词:池塘高产;叶轮增氧机;机械化养鱼 中图分类号iF326.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一(2009)03—0090—07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产量世界第一的渔业大国。叶轮增氧机已成为全国推广最广、 数量最多的渔业机械,是池塘养鱼的高产地区家喻户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鱼机械,开创 了中国池塘养鱼高产新纪元。 一、中国淡水渔业对世界贡献巨大 世界观察研究所创始人,原所长,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莱斯特·布朗 最近在北京表示:“在过去的20一30年中,中国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 的贡献。”莱斯特·布郎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 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大量优质蛋白质,还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淡水渔业在中国很广泛,这恐怕是效率比较高的,可以减少 以谷物换取动物蛋白而造成的粮食消耗,这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技术。”因为1磅牛肉需要7 倍的谷物来换,1磅鱼只需要l倍的谷物来换。前者是恒温动物要保持体温,后者是变温动物 不需要为保持体温消耗能量。所以从转换率来讲,养鱼是最划得来的。 我国淡水渔业取得了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而取得这一成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 机械所研制的叶轮增氧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叶轮增氧机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解决了 池塘鱼、虾单产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使我国淡水鱼产量逐年飚升,而且这种上升势头还在持续, 单产上升还有巨大空间,远未能到达上限。 34.6倍,这种增长速度在全国各行各业也是少见的。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提高与叶轮增氧机为 收稿日期i2009—02—25 作者简介:丁永良(1932一),男,祖籍江苏,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研究所(上海)。原中国水产科 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养殖机械研究室主任、所长,农业部科委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渔船渔机 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水族馆协会技术顾问。邮政编码:200092。 论文说明:感谢本文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文责作者自负。 90 万方数据 中国渔业经济 2009年第3期第27卷 主的池塘养鱼机械化推广进程呈正相关,形成了明显的“拐点”效应。 辅,‘确酾锦蚺嘶锵W72 N屯穗秘簟:甜釉辫%%%饰W。。锻“06≈- 图1 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上升的拐点【杨绍华绘制…1) 二、实现我国渔业机械化渔业机械所责无旁贷 中国的池塘养鱼一直是淡水渔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的殷代, 但是池塘是“一潭死水”,人力无法控制,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低产水平,因此一般亩 产仅100~200公斤,总产也徘徊不前。建国以后,60年代推广排灌机械,使单产最高达400~ 500公斤,但想要再增产就困难了。如无锡市著名池塘高产渔区,连续6年创高产试验,采用 生物学与一般增氧措施,始终未能突破亩产千斤。为此,实现渔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唯一的渔 业机械研究所是责无旁贷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所成立于1963年,正值中央水产部党组书记(前中共北方 局书记)高文华同志提出的“养捕之争”的转折时刻,我国渔业发展重点从捕捞转为养殖。高 文华同志召见我们,指示我所的重点是研究开发养殖机械,要为我国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 保驾护航。毛主席也早就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